取穴法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一種理學療法,遠在石器時代已粗具雛型,我國最古的一本醫書

:內經,強半都記載有關針灸的理論知識,迨後醫家對針灸頗多發明,獨關於針灸的

處方配穴僅散見於典籍中,而無專門著述,茲就文獻記載及臨床經驗,將各種處方配

穴的原則分述如後:

 

• 局部取穴法:所謂局部取穴,即是在病變部位之附近區域內進行取穴施治,此一法

則在處方配穴上重要地位,現分三個部份說明之:

 

甲:頭面部

 

頭痛:根據其痛的部位取頭維﹝額角入髮﹞、太陽﹝眉陵骨後一寸凹中﹞、率中﹝耳上入

髮際一寸五分﹞、風池﹝腦後部髮際凹中﹞、印堂﹝兩眉之間﹞、百會﹝頭頂﹞、天柱﹝

後頭髮際大肋外陷中﹞、睛明﹝眼內眥角外一分處﹞、?竹﹝眉頭內端凹中﹞、絲竹空﹝

眉角稍外端凹中﹞、魚腰﹝眉中上﹞、童子膠 ﹝眼外眥五分處﹞。

耳病:取耳門﹝耳前肉峰下缺口外﹞、聽會﹝耳珠前下方凹中﹞、聽宮﹝耳前珠子旁﹞

、翳風﹝耳根後凹中﹞。

鼻病:取迎香﹝鼻窪外五分﹞、印堂﹝兩眉中間﹞。

 

乙:內臟病

 

肺病:取雲門﹝鎖骨下部外端﹞、膻中﹝兩乳中間﹞、肺俞﹝第三胸椎下,去脊旁一寸五

分﹞、膏盲﹝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三寸﹞。

胃病:取上脘﹝臍上五寸﹞、中脘﹝臍上四寸﹞、下脘﹝臍上二寸﹞、建里﹝臍上三寸﹞

、梁門﹝中脘旁開二寸﹞、肝俞﹝背部第九胸椎下去脊一寸半﹞、脾俞﹝在十一胸椎下去

脊一寸半處﹞、胃俞﹝在十二胸椎下去脊一寸半﹞。

腸病:取大橫﹝臍外四寸﹞、神闕﹝臍中﹞、天樞﹝臍旁二寸﹞、大腸俞﹝命門下二椎為

陽關穴再旁一寸五分處﹞、小腸俞﹝第十一 http://ez-dao.com/body/gangu/chen%20chiu002/images/001-2.jpg骨棘突旁開一寸五分﹞。

生殖系統病:取氣海﹝臍下半寸﹞、關元﹝臍下三寸﹞、中樞﹝臍下四寸﹞、歸來﹝中樞

旁開二寸﹞、腎俞﹝命門旁開一寸五分﹞、關元俞﹝命門下三椎旁開一寸半﹞、膀胱俞﹝

十九椎下旁開一寸五分﹞。

 

丙:四肢病

 

肩肘關節病:取肩 顒﹝肩尖 下一寸舉臂陷凹中﹞、肩膠﹝ 肩 顒後 一寸鎖骨與肩胛骨陷處

﹞、臑俞 ﹝肩尖上 一寸橫開五分處﹞、曲池 ﹝屈肘橫紋盡頭 ﹞、手三里 ﹝曲池下二 寸﹞

、外關 ﹝手背橫紋上二寸 ﹞、合谷 ﹝食拇指叉骨間 陷中﹞。

下肢關節病:取環跳 ﹝在髀 樞中通京門之下﹞、承抉 ﹝直立時臀 下腿間橫紋中心處﹞、

風市(膝上外廉兩筋中)、犢鼻(外膝眼)、陽陵泉 ﹝膝 下一寸外尖骨前凹中﹞、足三里

﹝膝眼下三寸 ﹞、絕骨 ﹝外踝 上三寸﹞、崑崙 ﹝足外踝後凹中 ﹞、三陰交 ﹝內踝 上三

寸﹞、申脈 ﹝外踝下五分 ﹞ 。

腰背酸痛:取腎俞 ﹝命門旁開半寸 ﹞、大椎 ﹝第七頸椎第一胸椎上凹中 ﹞。

頸項酸痛:取肩井 ﹝在肩上陷中 ﹞、天柱 ﹝在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凹中,去中行

風府七分 ﹞。

二、鄰近取穴法:此種取穴方法,即在病變部位的鄰近區域內進行取穴。如胃病取局部穴外,加

取氣海 ﹝臍下一寸半 ﹞、天樞 ﹝臍旁二寸去肩俞一寸五分 ﹞、鼻病取局部穴外,加取上星

﹝鼻之直上入髮際一寸 ﹞、通天 ﹝承光後一寸五分 ﹞,餘此類推。

三、循經取穴法:本取穴法,就是當某一臟腑或某一經絡有病時,就在該臟腑或經絡上四肢肘

膝以下取穴。如胃病可循經取足三里 ﹝膝眼下三寸 ﹞、公孫 ﹝大趾本節後一寸 ﹞等穴。眼病

取足部的光明、手部的合谷。心臟病或神志病取神門 ﹝掌後銳骨之端陷中陰 ? 下五分 ﹞、通

里 ﹝腕側後一寸 ﹞、大陵 ﹝手腕橫紋之陷中 ﹞。 ? 肋病取支溝 ﹝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陷中

﹞、陽陵泉 ﹝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 ﹞、子宮或膀胱病取然谷 ﹝內踝 前之高骨大公孫

後一寸﹞、照海 ﹝內踝 下四分﹞。

四、「募」「俞」表裡取穴法:

「募」穴在胸腹屬陰屬裡,是經氣脈氣所繫的地方。

「俞」穴在腰背屬陽屬表,是經氣所轉輸的地方。

應用上如胃病可取腹部的「募」穴中 脘 ﹝臍上 四寸﹞,亦可取背部的胃俞 ﹝第十二胸椎

之下去脊一寸五分﹞。肝氣病可取胸側的期門﹝在不容斜旁一寸五分乳下第二肋端﹞,也

可取背部之肝俞,如兩者間用,效果尤佳,餘經類推。

五、「原」「絡」配合法:古人說:「五臟六腑有病,當取十二原穴」,如肺病取經原穴

太淵「掌橈骨側於寸口前﹞。大腸病取大腸經原穴合谷﹝食拇指叉骨間陷中﹞。但肺有病

除取本經原穴太淵外,又可取大腸經的絡穴偏歷﹝腕後三寸﹞。反之大腸經有病除取大腸經

的原穴合谷外又可取肺經的絡穴列缺﹝去腕側一寸五分前臂橈側之下端,橈骨莖狀突起之直

上﹞。這樣的配穴是臟腑表裡相通,藉絡穴的表裡貫通,所以取穴可兼治兩經的病。

六、八會穴的配合:所謂八會穴即是氣會膻中﹝兩乳中間﹞,血會膈俞﹝第三胸椎下去脊一

寸五分﹞,筋會陽陵泉 ( 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 ) ,脈會太淵 ( 掌橈骨側於寸口前 ) ,骨

會大杼 ( 在第一胸椎即陶道穴旁,橫開各一寸五分 ) ,髓會懸鐘 ( 外踵上三寸 ) ,臟會章門 (

第一肪骨之端 ) 腑會中 脘 ( 臍下四寸 ) 。所謂八會,就是肝氣窒痛的氣病,取 膻 中可以達到

寬中理的作用,咳嗽吐血的血症,取膈俞可達到止會目的,脈跳無常取太淵等類推。

七、上下肢協同取穴法:上下肢同時取穴針治一種或兩種不同的病,如取合谷 ( 食拇指叉骨

間陷中 ) 配太衝 ( 在行間後寸半 ) 治四肢抽 搐,取合谷配足三里 ( 膝眼下三寸 ) 調整腸胃,取

內關 ( 大陵上二寸兩筋間 ) 配足三里或公孫 ( 大趾本節後一寸 ) 治腸胃病,取神門 ( 掌後銳骨

之端陷中陰http://ez-dao.com/body/gangu/chen%20chiu002/images/001-1.jpg 下五分 )

配足三里治心悸失眠,取曲池 ( 屈肘橫紋盡頭 ) 配足三里或湧泉 ( 足底中央 ) 治高血壓,取支

溝 ( 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陷中 ) 配陽陵泉 ( 膝下一寸外尖骨前之陷凹處 ) 治胸肋痛::等等。

八、各種症狀兼顧取穴法:每個穴位皆能治幾種病,故若遇到多種病之患者,在處方時儘量

採取兼顧的孔穴,如便溏與腰痛兩症同時出現時針大腸俞,胃病與膝關節酸痛時取足三里或

梁丘等,可收兩全其美之效。

九、標本緩急配穴法:任何疾病均有輕重不同的程度,醫者必須明確診斷,根據其病況之緩急

進行治療,如胃腸病的劇烈腹瀉、大汗亡腸、肢體厥冷,當此之時應該重灸神闕 ( 臍中 ) 、氣

海 ( 膝下一寸半 ) 、關元 ( 臍下三寸 ) 及針人中 ( 鼻下溝上段三分之一處 ) 、百會 ( 當頭正中 ) 、

十二井穴。以回陽急救,待汗收肢溫脈出,

再針中 脘 ( 臍上四寸 ) 、天樞 ( 臍旁兩寸 ) 及足三里。有些疾病由於元陽不足,正氣衰弱,如果

治其標而效果不顯著時,應採壯補元陽的俞穴:命門 ( 第十四椎下 ) 、膏盲 ( 四椎下五椎上去脊

中三寸 ) 、大椎 ( 第七椎第一胸椎上凹中 ) 、氣海 ( 臍下一寸半 ) 、關元 ( 臍下三寸 ) 、足三里 (

膝眼下三寸 ) 、三陰交 ( 內 踝 上三寸 ) 。為了促進胃腸之消化與吸收,增加營養,可取肝俞 (

第九胸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 、脾俞 ( 第十一胸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 、胃俞 ( 第十二胸椎下去脊

一寸 ) ,數管齊下,標本兼顧,療效方佳。

十、 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如婦人子宮下垂、小兒脫肛、可劇刺人中、灸百會。血壓高頭暈目

眩,針灸湧泉。

十一、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口角 喎 斜, 喎 在左者針灸其右, 喎 在右者針灸其左,又如上

下肢酸痛,若屢針患側無效,可改針灸其健側,或輕刺重側而重刺輕側,則效果常能立現,此即

內經所謂之「巨刺」、「 繆 刺」。

凡頭部與軀幹方面的腧穴,除任督兩經的氣海、關元、命門、等穴為全身性的強壯穴,大椎、陶

道治發熱,百會治脫肛和子宮下墜外,其他腧穴多是主治局部病及鄰近組織器官疾病,因此這些

腧穴祇要把握經與穴的位置,原則上是可以了解它的主治重點的,同時四肢腧穴則適用局部和鄰

近組織的病變外,其主要作用是內臟適用循經取穴法的原則。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