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

 

人們自有生以來,因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妄念紛紛,心猿意馬,最難調伏。故初學靜坐,每患散亂;時日稍久, 妄念減少,便又容易昏沉。故散亂、掉舉及昏沉是初修禪定時最大的障礙。散亂,指初修止時,念頭馳蕩流逸,思此念彼,難於控馭,不能專注於所緣境。(一般所 言妄想持續、心緒不寧、少思考力、企劃失誤。)<唯識三十論>說:散亂者,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掉舉,是動搖飄蕩,掉是左右前後搖動,舉是上下擺 動。(掉舉則是浮躁狂妄、焦慮不安、舉止失措、多愁善感。)<百法明門論>云:掉舉者,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昏沉,昏是不清,沉是墮落。(昏沉是頭腦混 濁、暗昧遲鈍、懶散嗜眠、倦怠放逸。)<百法明門論>云:昏沉者,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所以了解三種毛病,當如何防治,是修行者必須要有耐心與恆心,做 長期的考驗。
 
小止觀:調心者,有三義:入、住、出。
 
、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何等為沉相(心念昏沉)?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繫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但此法不可多用,多用易致腦充血,高血壓,因不容易全身放鬆。
 
何等為浮相(心念散亂)?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繫緣臍中(指丹田),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
 
另外定心也有寬急之相:
 
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久之,是故有向上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若心寬病相者:感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闇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在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
 
又心有澀滑之相,也必須調和。
 
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
 
二、住坐中調三事者:
 
行人當於一坐之時,隨時長短,於十二時中或經一時或至二三時,攝念用心,是中應須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若坐時已經調身,但 其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覺以隨正,令其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復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有風、喘、氣三事,感覺 身中脹滿,當用前法(下著安心等)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心好飄動)或沉(心中昏暗)或寬(心志散漫)或急 (用心太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適中。  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則能除 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剋期取証。
 
三、出時調三事(身息心)者:
 
•  將前坐禪時,所繫緣觀想之事放開,心中默念聖號或持咒,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
 
•  次動肩、膊及手、頭、頸部位。
 
•  次動二足,摩擦關節,悉令柔軟。
 
•  次以兩手摩熱遍摩全身毛孔。
 
•  次摩兩手令煖,以揜兩眼,覺得舒適後,將手放下,方開雙目。
 
•  靜坐時氣血流通,熱度增高,有時出汗,毛巾拭乾;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下坐。
 
假若不照著以上去做,反而有害。坐或得安住於心,出定而急促頓速,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僵,猶如風勞一般。若患此狀,於後坐中煩躁不安,必生障礙。是故心欲出定,每須注意,不可了草。此為出定調身息心的方法,以其從細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
 
現列說散亂、掉舉、昏沉的防治方法。
 
•  散亂:乃心不能繫止於一緣,妄想紛飛,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等形狀,不能制心一處,此為粗散亂。
 
•  細掉舉:若心似已繫住一緣,而有若干輕微妄念,如遊絲塵埃,猶在往來,雖不干擾,而終為纏眠,此如「多少遊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之概。用工夫久者,住此境中者至多,不識不知,自謂已得定矣,熟知其大謬哉。
 
初用心人,先則妄念不止,心亂氣浮,不得安靜,可先勞其身,若運動(太極拳,外丹功十二式等),若禮拜(禮一佛名,禮八十八佛名,禮懺等),使其身調氣柔,再行上座,但不隨妄念,祗住一緣,久久自熟。換言之:視妄念亂心,如賓客往來,我但專作一主,不迎不拒,漸漸可止。
 
唯 將止時,自心忽又覺此止境,即又起妄,再復去妄,妄去又止,如此周旋,終難止矣。須不作修止修定之想,止象現前,不必耽著,方可漸入。倘覺禪坐時,妄念反 較平時為多,此乃進步之象,不必厭煩,喻如明礬投水,方見穢濁之質;又如日光過隙,方見飛塵之揚,不足為累。對治之法,可用數息隨息等法,或觀想臍下或足 心,有一黑色光點往下沉。或出聲念阿彌陀佛,念至佛字時,使此最後聲音,拖長下沈,好像身心皆沈至無底處,以皆為對治散亂之方法。
 
•  睡眠為粗:乃身心疲勞所致,有此情形不可強坐,先令睡足,方再上座,如借禪坐而睡,習慣養成,終無得定之望矣。
 
•  細名昏沈:心似寂寂,既不能繫心一緣,亦不復起粗妄想,唯昏昏迷迷,乃至亦無心身感覺,此種現象初起時,或有幻境,如夢相似;換言之:幻境之來,必在昏沉 狀態中者。因在此境界時,意識不能明了,獨頭意識生起作用也。修定者,最易落在昏沉狀態,若自以為定,墮落可悲;宗喀巴大師嘗云:若認此種昏沉為定,命終 墮入畜生道,可不慎哉!
 
對治之法,觀想臍中有一紅色明點,直沖上頂而散;或想頂輪有一無色透明光球,一直上生頂上,而是冰涼放光感覺;或極力提全身力量,大呼一聲呸;或捏閉兩鼻,忍住氣息,忍無可忍時,極力用鼻射出,或用冷水沐浴,或禪坐前作適度運動,如練習氣功者,可能少有此種現象。
 
又有人認為昏沉即頑空,這是不對的,頑空乃木然無思念,類似白癡。
 
散亂昏沈,若得離已,忽於一念之間,心止一緣,不動不搖,必生輕安現象。輕安生起亦有二途:
 
•  自頂上有清涼感覺,如酥酪灌頂遍貫全身,心止身輕,柔若無骨,身直如松,所緣境念歷歷分明,了無動靜昏散之相,但必喜悅無量。但或久或暫,猶易消失。
 
•  若自足心發起,或煖涼,漸上至頂,如洞穿天宇,則較易保持良久。儒家稱靜中覺物,皆有春意,如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即由此境中體會得來。
 
安現象發後,最好獨居靜室,直道上進,倘復攀緣,終至消逝;如精進無間,輕安覺受漸薄,此非失去,亦如慣食其味,漸失初時異感耳。
 
此精進不斷,定力堅固,清明在躬,色身氣脈,有種種變化,發煖發樂,微妙莫名,即得內觸妙樂之趣,方可斷除世間慾根。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