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按摩術對健身有益處嗎?

 

導引作為一種養生保健體育運動,在我國起源很早。莊子.刻意篇說:「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 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這裏「導引」 的意思,是指「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說明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把導引這種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結合起來,作為日常很好的健身醫療體育方法。
漢時, 導引術又與按摩法結合運用。 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又說:「中央之民,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王冰註曰:「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 按謂抑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 又如史記.扁鵲傳說:「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鑱石撟引, 案撫毒熨。」索隱曰:「按摩之法, 夭撟引身, 如熊顧鳥伸也。」 撟引案撨,即導引按蹻也。靈樞經.官能篇曰:「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首調者,可使導引行氣。」
可知導引按摩漢以來就作醫療手段。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證明導引在漢代已很流行了。魏晉隋唐後,由導引所衍化派生出來的各種養生運動方術,如易筋經、八段錦、十二段錦等,名目繁多,但他們有共同的繼承關係,仍屬於導引養生術。
道教導引術有不同於其它導引法之處。首先,在準備工作中強調做功時間應在「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道教養生家認為丑後是陰盡陽生,清陽之氣上升之時,更適宜練功。其次,練功時要解發散梳。真誥曰:「頭四面以手乘順就結,唯令多也,於是頭血流散,風濕不凝。」解發散梳是條達肝木,疏泄肝經之氣的方法。從現代醫學來看,是為了刺激頭皮部的穴位,達到增加末稍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促進大腦神經的血液供應,增強其生理機能,並且反射性地減輕內部鬱血,解除疲勞,有利於降低血壓。另外,導引前仍要求有閉目思神、叩齒平氣的精神準備階段,以求動靜結合,形體意念相統一。
道教的按摩術最初是作為導引的輔助手法,它分為摩額法: 即反復摩攛頭額,促使血脈調暢,疏散充血現象,促進大腦和腦神經的血液供應,解除疲勞。拭目法: 這是眼部導引法的先例。中醫理論認為眼為肝之竅、又為五藏精華所現,眼病與五藏均有關係,浴眼可使眼部血脈通暢,肌肉保持彈性,增強視神經、動眼神經、以及眼肌等的功能,防止視力疲勞,預防近視和遠視眼的發生,亦可推遲眼瞼下垂現象的發生。摩鼻法:摩攛鼻翼兩側,可促進鼻粘膜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鼻腔粘液的正常分泌,促進粘膜上皮細胞的纖毛擺動,使鼻腔濕潤,增強上皮細胞增生能力,刺激嗅覺細胞,使嗅覺靈敏,可起到防治鼻病、預防感冒的作用。同時鼻翼兩旁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的分枝,又有面神經和眼眶下神經的吻合叢,所以摩攛鼻側,還有助於增強眼神經的功能,防治面神經麻痺等疾患。摩耳法: 用食指、中指叉耳向上聳動,或以虎口叉耳向後旋耳輪的按摩法。陶弘景登真隱訣認為:「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令人聰徹。」人的耳部神經、血管、淋巴分布得極其豐富,耳殼和全身有一定的聯繫。中醫理論認為各條經絡都直接或間接經過耳部,耳枕骨部又為十二經絡的諸並經聚會的地方,所以人體各部位或內臟的生理、病理情況都直接和耳有密切聯東。按摩耳部可以刺激神經,調整和恢復身體各部位的生理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從局部來講,也可以加強耳部衛生,增強聽覺,防治各種耳部疾患、耳部陳瘡,以及頭昏、頭痛、牙痛等。此外還有按摩面部,增強皮膚彈性, 令人面部光澤, 防皺、防斑; 按摩頸項,防治頸椎病,刺激頸動脈竇,調整血壓,改善大腦供血機能; 摩攛雙臂,疏通三陽經、三陰經的血氣流行,防治肌痿縮、手指關節僵直症、肩周炎等疾病; 按摩前胸,推揉腹部,可以牽拉腹內臟器,使腸胃蠕動加大,減輕腹腔和某些內臟的瘀血,促進腹腔靜脈回流,刺激胃腸和胃系膜上的神經感受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加快平滑肌的蠕動,促進胃液、膽汁、胰腺和小腸液的分泌,增加消化吸收作用。同時加強了淋巴網狀內皮系統的機能,提高腸道抗病能力,有助於治療腸炎、 痢疾、 慢性肝炎、粘液性結腸炎,以及直腸、結腸功能紊亂等疾病。按摩腰肌、腎臟,是道教養生最重視的一個方法。陶弘景登真隱訣曰「手摩腎堂令熱,此養生家謂之運動水土。水土即脾腎也。」
這個部位是足三陽經、三陰經循行通路,時時按摩活動,可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聰耳目,益腎氣, 腎精, 強壯腰脊, 增強腎臟功能。久久行之,可以防治腰肌萎縮、慢性腎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疼、椎間盤突出症,提高腰肌的工作能力和凡力,同時對於男子性功能不全,女子月經不調,不孕症等,均有治療作用。所以,我們認為導引、按摩術是很好的健身運動。     (俞震)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