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氣功有何關係?

 

氣功泛指自我調控身心而有內氣效應的各種煉養術,道教的氣功、佛教的禪定、印度的瑜珈術被稱為世界上三大氣功流派。
中華氣功之道,淵源極為久遠,傳說早在上古時代,就有赤松子、彭祖等以氣功養生出名。戰國秦漢,各種氣功學說相當發達,老子、莊子、黃帝內經等書論述了抱一、守靜、專氣、坐忘等煉養之道。氣功不僅作為養生延命之術,而且被宗教化,當作能通往長生不死的仙道。東漢末年道教產生以後,就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煉養成仙說,並且把宗教化的氣功作為道教修煉成仙的主要途徑,從此,中華傳統氣功主要在道教中發展,從而也被道教進一步宗教化。
近兩千年來,無數道教徒懷著長生成仙的宗教熱忱,畢生探索,苦行修煉,積累了大量氣功實踐經驗,創立了系統的氣功理論,開辟了繁多的功法門類,寫下了大量的氣功著述,形成了體系龐大、包羅豐富的道教氣功學。道教氣功學長期流傳,對儒佛二家及民間各派氣功都很有影響,現今國內流行的氣功,以淵源於道教氣功者為最多。道教氣功門類繁多,有守一、存思、行氣、內丹等靜功,亦有導引、按摩等動功,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道教氣功的理論和功法也互有不同。道教氣功學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東漢末至西晉,是道教氣功學發展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道教各種煉養術都已創立,尤以守一、內丹最為系統,是道教氣功學的形成時期,也是道教的形成時期,二者幾乎是同步的。這一時期的主要經典有太平經、 老子想爾註、 周易參同契等。原始經典太平經中提出了「守一」之法,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合併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 為道教煉養學的宗要。傳為張道陵撰的老子想爾註主張「結精」、 「練氣」、「養神」、「守戒」等作為長生成仙的修煉方法,宣揚「積精成神,神成仙壽」。在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提出了以周易、黃老、爐火三道合一的養生理論體系,被稱為「萬古丹經之祖」。他認為應把氣法(內丹)和服食(外丹)結合起來修煉,才能達到含精養神、正氣長存、變形而仙的目的。
東晉至唐末,是道教氣功學發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道教上清派最為興盛,該派所主張的存思、服氣在神會上影響甚大。傳為上清派宗師魏華存所出的黃庭經盛行於士大夫間,該經主張人身各部位都有神,存思身上諸神就能治病延年,長壽成真。上清派的存神不僅存思身中諸神,而且存思天地日月五星及眾多的天神仙真,上清派把存思法與誦咒、吐納、導引、按摩等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修煉方法,在社會上影響很大。葛洪的抱樸子裏主張一種以調息氣閉為門的行氣功,行氣功經上清派發展,與導引、按摩等結合起來,形成「服氣」之道。服氣法是指通過調息行氣而達到不飲不食、辟穀休糧的狀態。關於服氣的著作很多,如服氣精義論、尹真人服元氣法、赤鬆子服氣經等。
在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中具體闡述用六字氣、存思、導引、按摩等服氣修煉法及用氣功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服氣修煉法強調吞咽者必須是自己丹田中升上來的元氣,服咽入腹後還要以意領氣,氣以任督二脈運轉,謂之「行氣」。這種功法的繼續發展,就走向內丹。
唐代以後是道教氣功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是道教內丹理論和內丹派別的形成發展時期,道教煉養諸派漸歸顧內丹一途。內丹是與外丹相對的一種修煉方法。外丹是指用鋁、汞、三黃等藥物礦石經過爐火燒煉,求得九轉金丹,服食這種金丹就可以長生不死。但歷史上不少帝王重臣因服金丹中毒而死,因而逐漸被廢棄。內丹之說早已出現,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就被稱為丹經之祖。隋唐以後,傳統的內丹學說逐漸興起,有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劉海蟾等內丹大家活躍於世。內丹家們認為,人體本身是鼎爐,以「精」、「氣」為「藥物」,以運神為火候, 可以在丹田凝聚成丹,達到長生的目的。已宋中期以後, 內丹學深受禪宗影響,朝禪道交融的方向發展,可分為南北兩宗。道教與佛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把身體只看作暫居之驅,而道教認為形神並重,主張從煉神達到形神共存,稱為性命雙修。北宗以王重陽為代表,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以張伯端為代表,主張先命後性。南北兩宗在元末時漸趨合流,內丹學說的發展一直延續到晚清。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