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穴
孔穴就是體表與經絡臟腑相通的「點」,也就是針炙施術的部位,乃先民在長期
與疾病戰鬥過程中所陸續發現的,當先民在勞動生活時,因被金屬物、石器、骨
片等碰傷體表某部,而其原來的疾患反得輕快或痊癒,因之認識某部位對某病有
特殊作用,同時人們為遇有病痛時,常在痛處揉摩或敷 熨 ,病痛常能減輕,因之
認識刺激某部對某病有效,種種經驗累積,逐漸形成針炙醫術,前者可能是經穴遠
取的導源,後者可能為局部取穴的濫觴。
孔穴針炙時之反應方向,聯貫發展,成為十四經永,在 十四經上的穴,叫作經穴
,未入十四經之內的,稱為「經外奇穴」,沒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稱的穴,稱為阿
是穴,這三種孔穴,統稱俞穴,經外奇穴、阿是穴雖不屬於十四經,但其附著的部
位,都是精絡以內,自仍與經絡有密切關係。
腧穴主治的原理,雖基於經絡學說,但經絡又是在俞穴上發展起來的,彼此互為因
果不可分開。
腧讀輸,通用為「俞」,具有轉輸的意思,穴是空隙的意思,俞穴的定義,就是人體
體表上的一個小點,是經永氣血輸注的空隙,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所言節者,神
氣之游行出入也。」這是說穴的機能,「節解縫會 | 宛陷之中」這是說它的部位,因
為 俞穴散布一定的經絡循行通路上,經脈則和臟腑相通,經 穴 臟腑結成通內達外的
關係,針炙治療,就是通過俞穴以調整經絡與臟腑的功能,
因而達成治療的目的,所以俞穴作用於人體的功能,均為刺激、傳導、反應三種。
俞穴的類別,可分為「經穴」、「奇穴」、「阿是穴」三種,經穴即為常用的十四俞
穴,這些經穴靈樞祇說「五臟五腧」,「六腑六輸」素向論述六陽經及任督衝脈的永
氣所發「穴」,也舉得不完全,內經雖常講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所談不到一百多個穴
名,祇有名堂孔穴較為完備,
關於「奇穴」,多為補充有經穴的不足,又有些是兩個以上俞穴的組合名稱,如「十宣」
、「四縫」等,「奇穴」的意義,是指用之有奇效而言。
所謂阿是穴,是無固定的部位和名稱,隨著病痛的部位而定,靈樞經筋篇說:「以痛為輸」
即是指此,主要治療淺部筋肉病症,所謂「以取筋 痺 」便是,阿是穴也有人稱為:「不定
穴」和「天應穴」,亦即現代所謂敏感點的意思。
俞穴在分經分部原則上,有許多特定要穴,臨床上各具有特殊意義,四肢部份有「井」,
「榮」,「腧」,「經」,「合」,「原」,「絡」,「 郗 」;軀幹部份有「背俞」,和
「腹募」,此外有「八會穴」和各經「交會穴」茲分述之:
五腧穴:四肢肘膝以下,根據經永氣血流注從小到大的關係,將 井,榮,腧,經,合,穴,
總稱五腧,又以五行學說來表示各穴的特性,以應用於臨床,為肺金有病,實則取水穴,虛
則取土穴,是根據「虛則補期母,實則瀉其子」的原理,茲分別表列於后:
指人體的間隙,為氣血匯聚之處,除任、督、衝、帶四經外,餘經均有 穴,因 是精氣
聚集的間隙,故多以治療嚴重或頑固性疾病,茲將十六穴表列於後:
原穴 :原穴是臟腑真氣輸注經絡的穴位,「故五臟六腑之病,皆取其原」,十二經 ?的
原穴在六腑陽經係單獨存在,五臟陰經則與五腧穴中的「俞」穴合併,在臨床上,對臟
腑疾患取用原穴有很好效果,古義以「原」為三焦之尊稱,三焦統司五臟六腑的精氣,為
人生命之根,十二經之原, 原穴為三焦之所留止,因之為各經氣血之所統制,故取原穴治
病,其效正佳也,如更取其相表裡經之絡穴助治,主客配合,其效尤佳,茲選錄十五絡穴
歌,十二經原穴歌,希能熟讀記憶,定能裨益臨床應用。
十五絡穴歌
肺絡為「列缺」、偏歷屬「大腸」、脾其「公孫」穴「豐隆」胃中央、心絡尋「通里」、
「支正」歸小腸「大鐘」為腎絡、膀胱是「飛揚」、「內關」心包絡「外關」三焦詳、「
蠡溝」為肝絡、「光明」膽少陽任脈在「會陰」、督脈在「長強」、脾腹有大絡、「大包」
統陰陽。
十二經原穴治證歌
肺 經:惡寒發熱咳喘逆,胸脹溏瀉小便多,麻木疼痛皮膚病,肺原「太淵」功不磨。
大 腸 經:皮膚麻木肩疼痛,耳鳴耳聾腮頰腫,大次食指不能用,大腸之原「合谷」從。
心包絡經:臂手疼痛口氣臭,五心煩熱面目赤,心悸好笑胸腹痛,心包絡原「大陵」治。
三 焦 經:小指次指俱不同,自汗肩臑兩側用,目眥耳後喉腫痛,三焦原穴「陽池」攻。
心 經:善忘多驚心煩熱,暈眩好笑飲即消,咳吐下泄氣如響,心原「神門」穴獨高。
小 腸 經: 顴頷耳腫發寒熱,肘臂側痛難轉側, 肩臑腰痛不可當,小腸原穴「腕骨」捷。
脾 經:身重倦怠腹滿痛,面黃舌硬吐瀉中,饑不欲食及傷濕,脾原「太白」可收功。
肝 經:二便不利面色青,頰腫頭痛脅疝疼,好怒或女胞中痛,肝原「太衝」即用針。
胃 經:狂言高歌惡 ? 火,頸項胸膺疼不 瘥 ,胯股脛胻足 跗病,胃原「衝陽」起沉?。
腎 經:口渴吐血病可憐,臍下氣衝下部寒,小腹疼痛心難忍,腎原「太谿」治即安。
膽 經:舌痛口苦善太息,髀膝外踝節痛由,癭瘤馬刀?竄走,膽原「丘墟」一穴求。
膀 胱 經:諸腹脹痛便膿血,目胞陷下淚不絕,頭頸強痛不舒暢,膀胱原穴「京骨」擇。
十二原穴之外,尚有膏之原 | 鳩尾盲之原脖胦(臍下寸半處)因治效不顯,甚少應用。
絡穴
絡穴的功用,是聯絡 陰經陽經的關係,除十二經脈一絡外,又有督脈絡,任脈絡,脾之
大絡共為十五絡。
募穴
人體胸腹部的孔穴,各與其臟腑所在部位相近,與背部的俞穴前後相應,募作募結解釋,臟腑
之氣,聚氣於此,故對治臟腑疾患有重要作用,因其為臟腑之氣所聚集,凡屬內臟疾患經久不
愈的,多取為治。
俞穴
俞穴是臟腑之氣所輸注的孔穴,故亦為治療臟腑疾病要穴,俞與募有陰陽之別,募為陰,偏於
靜止,俞為陽,偏於流動,故募穴宜治久病痼疾,俞穴則除適用內臟外,更通用與內臟有關的其他各
部疾患,茲將俞募穴表后
八會穴
人體的氣血臟腑筋脈骨髓之氣均各有所會,凡屬某一種組織或臟器的病變,可採用有關的會穴。
所謂八會穴是:
臟會章門,腑會中 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骨會大杼,髓會懸鐘,脈會太淵,筋會陽陵泉
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循行,常是相互交錯,因此有許多俞穴是兩經以上的經氣交會,這些穴位,
不僅能治本經的病,也能兼治其所交會經脈的疾病。
脾經的公孫通衝脈,心包經的內關通於陰維,小腸經的後谿通於督脈,膀胱經的申脈通於陽蹻,膽
經的臨泣通於帶脈,三焦經的外關通於陽維,肺經的列缺通於任脈,腎經的照海通於陰蹻。
上列這些特定的穴位,其治療作用各有特點,通常是:井穴主治神志病,急性熱病,心下煩滿等症;
榮穴主治發熱病;腧穴主治關節痛;經穴主治喘咳、咽喉痛;合穴主治胃腸病;背上的俞穴,分佈在脊
柱兩側,以治療所俞本臟的病為主;如肺腧治肺病等;募穴分佈在胸腹部,通常是以治腑病為主,對
慢性臟腑病,則俞募穴並用;原穴:(陰經的原穴就是五腧穴中的於腧穴)古人認為它與人體「原氣」
有關,所以用治臟腑病;絡穴:除十二經各有絡穴,根據經絡臟腑互相表裡的關係,絡穴聯絡裡表兩經
,所以某經有病而影響到與其相表裡的經 ?時,可取該經的絡穴治療。郗穴:除十二經各有一個絡穴以
外,還有奇經八永中陰維的「築賓」,陽維的「陽交」陰蹻的「交信」,陽蹻的「跗陽」共稱十六郗穴
,前人認為針刺郗穴有疏通氣血的作用,是治療急性內臟疾病以及疼痛症的常用穴。
十二經原穴
原穴是臟腑真氣輸注經絡的穴位 , 古人認為原者人之生命 , 十二經之根本 ,故治
「五臟六腑之病,皆取原」也。
八 會 穴
人體組織或臟器病變可取其穴會穴用治
臟 腑 氣 血 骨 髓 脈 筋
會 會 會 會 會 會 會 會
章 中 膻 膈 大 懸 太 陽
門 脘 中 俞 杼 鐘 淵 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