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近談
道教係我國之本土宗教,民族色彩十分強烈,滿清時對道教則採壓抑政策,故而由盛轉衰,一時難能全面國際化,但因在我國傳揚最久,並與國人生活習俗密不可分,故在國內仍具最大潛力。外侮侵華期間,道教重要文物典籍,多數流向外邦,因而形成國際間老學研究之風氣,對道教學術之研究,成就蜚然,但信道之徒,仍在華人社會。民國三十六年據有五千餘萬,其中僅全真出家道士即達六百萬之眾,信徒則無法統計。大陸易幟後,道眾被迫星散,道廟悉數廢置移充其他用途,文革期間全遭摧毀,目前逐漸修復開放者,至為有限。道教文化是我國最重要、珍貴的主流文化之一,與我國的民情風俗、政治制度、經濟科技、文學藝術等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歷史發展上,曾經是信仰人口最眾之宗教,然於近代卻有漸趨混雜、沒落之象。概就其因, 在政治上, 自清代以降至日據時期,道教遭受統治階層的高壓貶抑,對「敬神拜祖」的台灣居民衝擊至大,道廟原廟盡失,型態亦趨於混雜。在宗教文化上,我國民間道、佛雜揉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常予人有廟無教、非佛非道之譏,更是宗教史上之異常現象。另由於道教主張「道本無言」,看重「真修」,因此素少宣揚,以致造成道教很多精緻的理念、修養的方法,以及珍貴的學術文化都被其他團體或宗教「移植」、「借用」了,而有些鄉愚、術士之流,又假託道教之名從事異端活動,使道教蒙謗受累,亦是道教漸不為人所親近、接受,甚或多有歪邪不正之負面觀感,而趨於混雜、沒落之主因。於此,如何振興復甦道教之思想與信仰,以非單純的宗教問題,此乃關係中華民族文化的保存與未來的前途發展上,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期能在重建堅強信仰的基礎上,為護國衛教貢獻一份心力。
本省(臺灣)佛教、道教不分?自從日本佔據了臺灣,看到道教最富民族思想,如果不加以摧殘,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會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於是倡為「抑道揚佛」政策來打繫道教,因為佛教來自印度,雖然流傳到中國久,民族意識不深;且日本信佛的亦多,拿佛教作工具,來打繫道教,在他們認為這是最高明的決策,於是針對道教,推行兩種運動:一是神昇天運動;一是皇民化運動。前面說過,道教是以拜神敬祖為條件的,這一神昇天運動,就是摧殘拜神思想;皇民化運動,就是摧殘拜祖思想。這兩種運動就表面看,就內在想,都是很毒辣的!現在且將日人摧殘道教的進程,作一簡要的說明:
自從日本人決定了抑道揚佛政策之後,首先就來一次神昇天運動。從北部的新竹、苗栗開始,(因為這兩縣客家人多,信神心理特別濃厚,神明會、祖宗會等組織也特別的多。)
第一步,先將廟宇裡面的神集合起來,金容中雕塑較優者,送入臺大土俗館陳列(光復後紛紛遷回);擇一日期,由天皇派一大臣致祭,其祭文似通不通,列舉一段,其大意:「神本在天上,臺灣百姓將神請到地上,對神是一種大不敬,我特別派大臣致祭,送神上天。」然後一火焚燒(臺灣通誌記載甚詳)。
第二步,神燒了, 還有廟存在, 於是將廟產送給管理人, 歸公歸私,全憑管理人私人處斷:管理人好的,就將道廟保留下來;不好的,就當作私產賣了。地方人土有講話的,說廟是大家修的,何能由私人出賣?于是賣主將所賣得的錢,朋比瓜分了---現在廟也沒有、神也沒有了,只還有財產。
第三步,於是將廟產捐與濟美會、農事組合、工商組合,以為基金。這樣一來,神也沒有、廟也沒有、廟產也沒有,但是民間還有信徒、教徒(道士)。
第四步,於是將戶口冊上宗教信仰欄一律加蓋「佛教」二字戳記;道士則降低其身份地位,不許有抬頭的機會。這樣一來,整個道教都連根拔除了。
佛教就不然,佛寺的信徒、 和尚都是受到重視的,得到保護的。新竹市的城隍廟當時是要毀的(本來城隍、土地是道教的基本神明), 迨日人來毀時,百姓皆曰:「此係佛寺,不能毀。」日本人也弄不清, 如是保存了。後來中南部的居民(道教信教徒)群起反對,日本政府做了一次神昇天以後,就沒有積極的進行了。但是宗教政策依然沒有變更。
再談到皇民化運動,就是獎勵人民不拜祖先,將祖先牌位送給政府的,每一座賞白米三斗。但是臺灣同胞沒有一家肯送的,聽說家裡不准供, 于是就將牌位隱藏起來,現在各家的祖先牌位,是光復以後拿出來的。其間有人造假牌位送去,也是一個牌位三斗米。
再就要求人民改姓,日人列了一張表,原來某姓人改為日本某姓,交給戶籍人員切實執行,改了姓的,每月的配給加發兩成。推行不久,我們勝利的鞭炮響了,所以我道教雖受到了迫害,尚未受到連根拔掉的慘禍,這也是祖師保佑,得有「不幸中之大幸」的結果。
有人問到,本省的廟何以道佛不分?要知道,道教廟裡有佛,佛教廟裡是沒有道教神的。考宋史,宋太祖未得國前,識有道之士陳摶於華山,及即位,多用其策,力持寬大柔靖之旨,著為典章,無形中以道教為國教。
傳至宋徽宗,迭受外族之壓迫,提倡民族主義,發揚道教思想,凡非民族文化蔚成之宗教,一律請出國門。以佛教在中國久,信者亦眾,遂允佛教教徒之請,詔佛歸道,此為歷史上著名之「宣和詔」。詔封釋迦佛為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嗣后道稱大士,佛稱菩薩),羅漢為尊者,和尚改德士。這樣一來,道佛混為一體,道教中設仙、佛合宗一派,以資容納。
比清入關,為分化漢族意念,不許唯道獨尊,倡儒、釋、道三教之說,分散國人視線。(其實儒不成宗教,釋已合於道為一派)。終以朝廷倡之,竟發生離心作用,致使道教不振,民族思想不為人所重視,若非 國父孫中山先生登高一呼,則不知伊於胡底?
日人佔據臺灣,推行神昇天之際,臺胞見摧殘者,專係道廟內之道教神,佛寺、佛像,都無關係,於是體念到千年前詔佛歸道的意旨,將金仙、大士、尊者等諸法像分別供於道教神一處,並將道廟改稱為寺,以惑日人的耳目,這樣一來,確收到相當效果。但弄不清當時有這段原委的,反以為臺灣沒有道教,個個廟裡都與佛教有淵源了!那知道道廟拜佛,不是拜佛,是拜金仙;拜菩薩,是拜大士(觀音菩薩,佛教之稱;觀音大士,道教之稱);拜羅漢,是拜尊者;這是前人為保持中華文化的存在的一番用心啊!
台灣地區宗教信仰過分自由。反致教權不彰,教規盡失而教制蕩然,與道教本旨相去益遠。台澎金馬地區現有道廟一萬余間,利用民房設立之道堂約在萬間左右,傳教人員二萬餘人,信眾在八百萬以上,但部份與佛教有重疊情形。道廟佈教活動日有增加,道教總會現設新制道教學院二所,高雄道德院亦設修真道院,南、北同時培育傳教人才,其他道廟有意興學闡教者已有多起,至於善書刊物在社會流通者約有百餘種,內容多數不符教義,甚或荒誕不經,實深影響道教正信,政府宜政策上輔導教會嚴加整飭,用以提昇宗教品質,掃除宗教污染,以改善社會風氣。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沒有文盲,而有高度物質文明的世界,有人強調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必須順符時代潮流,人類除了享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之外,同時也要享受中國的精神文明,而超脫自然的道教理念和文化,正是帶動我們邁向重要民族文化資源。因此,長久以來被冷落漠視的道教文化,將會在國人的良知倡導之下重見天日,以具有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特質來迎接璀璨的明天,身為道教徒的我們,又豈敢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