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教實踐體驗的目的是什麼?
宗教是一種群體性的社會化的活動,不同的宗教有各自的宗教觀念與神學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神靈觀、神性觀、靈魂觀、死生觀等。與此相適應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教義、 教法、 教規,及宗教組織制度、教階體系。這些都是教徒們實現宗教目的、進行宗教活動,自覺地以成文的教規戒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體現自己的宗教皈依,使自己日常行動符合規範化的宗教準則而不可缺少的。
道教宗教實踐的指導思想是力求通過不同的修煉方法達到人與道、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天人合一,返樸歸真,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對神祕的力量不屈服,通過自力去控制和支配它,將超自然的力量為我所用,奪天地造化之功。道教宗教實踐把修行成仙、濟世度人看作是一項大事業,提出「脫胎神化,名題仙籍,位號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時也」, (張白端)道教公開向自然、向人生規律挑戰,對民眾有強大的誘惑力。
馬端臨文獻通考指出:「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論之備矣。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 符籙又一說也, 經典科教又一說也。」可知道宗教實踐是具有民眾文化的特徵,他同中華民族的國情、民情、地緣有極大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中許多文化要素與道教宗教哲學、宗教思想、 宗教體驗的結合體。這個體系雖然龐雜多端,但有自己的類別、系覺、層次。
道教把自然、社會與人看成是同根同源、同構互感的一個整體、一個宇宙系列,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如何將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不與自然、社會、以及人類之間發生衝突,受到損害,則是修煉的重要目的。這種思想,早在先秦老、莊思想及其著述中得到充分的闡述。
人在大千世界中生活,就會有形形色色的欲望、念想產生,除去維持生命生存所必須的物資滿足外, 其餘的欲求就會產生紛爭,有了紛爭就可能有失敗乃至損傷身體,甚則殺身之禍。「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因此,要「少私寡欲,見素抱樸」,在生存哲學中要恬淡、素樸; 在生活方式中要自然、閒適,即「去物欲、簡塵事。」
人在大千世界中生活,就會有各種思慮、思想,精神的追求。人們恪守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希通過仕途,光宗耀祖,名貴顯赫,得到社會的承認,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獲得個人在心理上的最大滿足,現實中的社會價值。另方面, 仕途的坎坷、世事的險惡、人心的叵測,人生的短促, 死亡的訣別,又使人們從現實社會中清醒過來,尋找拯救、解脫的靈丹玅藥, 「致虛極,守靜篤」、「歸根復命」(老子.第十六章)「滌除」「玄覽」,摒除思想的雜念,洗滌心靈的污垢, 不為物欲所累,不為色情所擾,以淡泊虛明為懷,以清靜無為為境,在世事中,隨時隨地「歸根」,保持心性的安寧,用定慧的利劍,斬斷一切塵緣。恬淡寡欲,清靜無為就是老子的人生情趣、生活準則; 澄澈虛明、空靈淨照,就是老子的精神狀態、心理境界。這種摒欲慮、凝靜思的方法,不僅僅是宗教心理上的體驗,而是通過心靈的洗滌達到無思無慮、無欲無念、無憂無患、無生無死、怡樂自在的精神解脫。
在莊子的思想中更是排斥了外向型的認知思維方式,代之以內向型的精神意向為主導的思維觀。提倡「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 提倡「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 除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對名位的奢望。莊子.達生曰:「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道教徒認為因生存的需要,獵取外物,為已所用,但大自然博大無邊,無窮無盡,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以名位比道德, 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能知貴賤,原須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 (坐忘論)這一切身外之物,皆是「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所以道教一再強調修道立身之人重要的是洗滌心靈,斷簡事物,要人們「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動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 在宥)心理功夫能達到處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對外在事物的屏棄與超脫,就是心靈的淨化與升華。
道教認為人是一個小宇宙,與大自然、大宇宙同根、同源,相互交感。人要保持自己的「精」、「氣」,使自己的「神」,不虛耗,不枯竭,如初生飽滿,在有限生存歲月中擺脫任何束縛,充分地享受自由、樂趣,使自己在精神上與宇宙自然溶為一體,達到精神上的永恆境界。這種擺脫世俗束縛的自在境界一直是老、莊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無拘無束、閒云野鶴般的生活情趣和空靈恬淡的心理狀態,一直是被世俗紛爭攪得厭惡、逆反的人們; 被社會拋棄,感到痛苦、絕望的人們; 尋找排遣憂愁、歸復本初途徑的人們所嚮往和追求的。這種自然恬靜的生活能夠帶來清淨無為、無思無慮的心境,這種心境又反過來使人們更加希求外在生活與內在心理最佳心態的平衡、協調、一致。在人們的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都保持著安靜閒恬、虛融澹泊、輕鬆自在的境地。
(吳受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