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的旨要是什麼?
清靜經全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玅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註解此,宣稱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這一說法並不可靠。從內容文字看,此經當出於唐代。
經文短小,不足四百字。觀其旨要,乃承襲隋唐玄學之餘緖,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 以之指導心性修養。經文宣稱:「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由此可見,眾生煩惱憂慮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於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復清靜真心。故經文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進而言之,所謂修心遣欲,就是以觀想的方法,了悟世間萬物及眾生身心皆空幻不真。
經云:「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 唯見一空。」了悟身心並萬物皆空還只是觀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實性。更進一步,不僅有形之物為空幻,而且這種空幻的感覺也是不真實的,應在觀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體合於道,常清常靜。故經文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靜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能達到身心常清常靜的人, 才可得入真道。但是所謂「得道」只是一種方便說法,指去除一切牽累而達徹底了悟的精神境界,並非真有一個「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 只能是「得無所得」以無得為得。經文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清靜經所講的內觀心性修養方法,在隋唐時極為流行。類似清靜經這樣短小精煉的經文還有許多。如太上老君清靜心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太上靈寶智慧觀身經、太上玄都玅本清靜身經等。這此經文的思想義理及詞句都與清靜經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養成為內丹性命雙修的一個方面,因此清靜經受到金丹派南宗和北方全真道的重視。唐末杜光庭之後,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侯善淵、李道純、劉通微、王道淵等均為清靜經作註。全真道規定誦習此經為道士日常必修功課。 (王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