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簽是怎麼回事?
在道教宮觀或佛教寺院中去燒香祈求的,往往有一項不可少的活動----求簽。只見道士或和尚拿上簽筒,口中念念有詞,將簽筒搖一搖,跳出或伸出頭來的一支簽,便是他要求的簽了,求得的簽上有寫好的語句,指示著前途的吉凶及對付的辦法,或者在簽上寫有編號,依編號查簽簿,獲得此簽的預言。直到現在,在港臺及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中仍盛行在碰到疑難凶險時去神廟求簽的習慣。有人在各地收集簽條,竟達二十萬張之多,端是驚人,由此可見求簽活動的普遍程度。
求簽的活動並不限於道教的宮觀,不過從現有文獻記載看,似乎先是流行於道觀中的。提到求簽的最早文字,當推玉壺清話,記載說,盧多遜幼小時(時當五代)讀書云陽觀,云陽觀的廢壇上有一筒簽,盧多遜撿得一簽,上面寫著:
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
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
日後,盧多遜果真做到宰相,因為遺堂吏趙白陰與秦王廷美連諜,敗露後被流放南海,五十二歲死於朱崖,簽文竟然事事言中。
依此記載,五代時顯然道觀中是有簽的,而簽筒獲於「廢壇」,五代總共才五十餘年,未廢時恐怕可以追溯到唐。那時的道觀就已開始用簽了。
盧多遜時代的簽,除了玉壺清話中所載的而外,整體怎樣已不得而知。明道藏中尚保留有幾種靈簽,計有四聖真君靈簽、玄真靈應寶簽、大慈好生九天衛房聖母元君靈應寶簽、洪恩靈濟真君寶簽、靈濟真君註生堂靈簽、扶天廣聖如意靈簽、護國嘉濟江東王靈簽等,其中有關靈濟真君的兩種簽肯定是明代的。其他的起始年代或在明,或在明前,不可確考。這些簽的編號,有幾種是有點特殊的。四聖真君靈簽用的是北斗七星君名兩兩重迭而成,如「魁魁」、「0魒」之類,共得四十九簽; 玄真靈應寶簽則以十二時辰編號,每辰三十簽,共得三百六十簽,在古今簽書中,這也是數量比較多的一種,它的使用可能每一時辰一組,在三十簽中掣一支,辦法也稍有些特殊。
在四聖真君聖簽的卷首載有禱詞格式:
凡禱之時,先念鄉貫某處,某人,為某事,上啟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真君、真武靈應真君: 天地神祇,萬物皆知,吾今卜課,善惡扶持,凶應凶兆,吉應吉其,判斷生死,決定無疑。
這種禱詞所稱的神靈名諱當然是因所求對象而異的,但它的核心是虔信神靈有「判斷生死,決定無疑」的能力,通過簽文顯示出來。
當然除了有疑難之事需求神靈指引方向之外,還有生病者向「華佗先師」求藥簽的。這在求簽活動中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一種。掣到什麼簽,就按簽上所載胡吃亂喝一通藥,顯然是十分危險的,比喝符水所造成的危害還大,炮製「靈簽」的人自然深知這一點,一般簽上的藥,藥性都較平。又如孕婦、嬰兒欠安,往往到衛房聖母處求簽求藥。
明清以來,關帝崇拜日益興盛,在民間神祀中占據了很高的位置,成為與文聖孔子並列的武聖,法力高強的伏魔大帝。所以到他的神廟中求簽的人特別多,大約是博採眾長之故,關聖帝君靈簽的形式也特別地完善。簽共有一百條,每條以一個歷史或傳說故事為題,諸如「漢高祖入關」(第一簽)、「相如完璧歸趙」(第六簽)一類屬史實,「洞賓煉丹」(第七簽)為道教到話,「郭華戀王丹英」(第十四簽)、「張君瑞憶鶯鶯」(第十五簽)之類則採自小說,以它們為題,較易記憶,又生動形象。簽詩七言四句,分別有大吉、中平、下下一類判詞,又以甲乙丙丁等十干相迭為編號,簽詩後又有「聖意」、「東坡解」、「碧仙註」對簽詩加以詮釋,此外又有「解曰」、「釋義」,似乎屋上架屋,床上搭床,但卻也可由此看出這種形式是經多人才得以完成,尤其最末有「占驗」一項,記載前人掣得此簽的「靈驗」事跡。說明它廣泛流傳,不斷附會增益,形式也漸趨完善。
求簽一類活動,大陸上多年來近乎絕跡,近年來某些道觀中已有所恢復,不過多數人對此仍很陌生。至於港臺地區則興旺得很,例如香港的黃大仙祠,祠內求簽,與祠外拆字、看相、算命相互連結,到象是民間術數的展示會。 (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