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教醫藥學?
道教醫學體系中包括藥物學、醫療學,以及符水咒祝療病法三部分。
道教藥物學的應用與研究是在祖國醫學發展過程中又廣泛吸收民間草藥治療經驗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魏晉以來,著名道士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樸子內篇中總結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丹法、服食藥物等醫療方法,成為道教早期重要經典。同時,他廣集方藥,編撰了叉後備急方成為「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 (抱樸子內篇.對絡)的中國第一部急診驗方手冊。其後,齊梁間道士陶弘景又補撰叉後百一方,豐富了叉後備急方的臨床內容,在藥物學方面,陶弘景還撰寫本草經註、服食草木雜藥法、服餌方,以及太清諸丹集要、集金丹黃百方等著作。唐初傑出的道教醫藥學家孫思邈, 總結前人的醫療經驗, 並親自採藥、制藥、嘗藥,以行醫聞名於世,後被尊為「藥王」。其道教醫學著作有備急千金要方、攝養論、枕中方、太清丹經要訣等,特別是千金翼方中分類收載草藥八百餘種,有部分是唐以前本草學所罕見的。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中收集了不少服食中草藥的方劑、采制中草藥的方法; 李含光天師集註音義本草經等,為道教醫學的藥物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道教外丹術是指道士們加工提煉礦物質藥品, 製成丸散丹藥,吞服之,以達到長生延年的目的。隨著服餌術的發展,草木類藥物漸漸加入外丹藥的燒煉過程中,種類的不斷增加,推動了藥物學的發展,煉丹術和醫療實踐相結合,豐富了道教藥物學的內容,同時,古代學製藥技術的發展,促使中醫外科的膏藥製劑大量出現,如丹參膏, 蛇衍膏、 續斷膏等, 對跌打損傷、瘡病病痛,虫蛇螫咬等臨床病瘡均有較好的療效。
除了用作藥品的藥物學外,道教精於養身,在日常起居飲食中,採取食療食禁的藥物,達到抗病、防病、治病、養病的良好效果。唐道士晤玄子張鼎補撰的食療本草(又稱作食書)就是一部專門性論述的著作,是繼孫思邈千金方.食治後的一部很重要的營養學、食物醫療學、日常保健學的專著。
道教醫療學是通過多種修煉手段,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效果。首先,對神經系統疾患,採取「收心習靜」的「靜功」療法,這種方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富有哲理的思想開拓始,教育患者如何認識人生、社會、精神力量、物質利益,做到「必靜必清,無動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莊子.在宥)其此, 道教的呼吸修煉, 即所謂「氣」的修煉, (簡言之為「氣功」),通過氣功訓練達到養氣全神、祛病延年的醫療作用,這是道教醫學的一個核心問題。
服氣中還有食氣辟穀法,此法盛行於晉、唐之際,到了宋、元以後出現了道教叢林,則鮮有覆蹈者。辟穀是不吃穀物,但不是不吃食物。開始由一日三餐減為一日二餐或一餐,適應一個時期後,則以飲水服氣為主,同時服用一些輔助食品, 如山藥、 黃精、白朮、花生、大棘、核桃、芝麻等,這些大多為草木藥及含有豐富營養價值的油料果實,兼有補養氣血的功能,所以可以達到解飢、祛病、 延年的多重效果。正由於道士山居,多修煉辟穀服氣醫療法,所以,許多道士兼通藥物學,為民眾治病,促進了祖國醫學的發展。
道教醫學思想中尤重預防學,在學習吸收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經的辯證法,根據人體臟象學說、經絡學說, 配合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發展了獨特的道教抗病防衰的預防醫學,它包括各種養身修煉法、氣功、食療、鼓漱、吞咽等方法,按摩導引術,尤為道士每天必行的保健法。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 已提倡, 莊子裏有「熊經鳥申」兩種方法,淮南子中就增加有「鳧浴猿躩,鴟視虎顧」四種,漢末華佗進一步發展成虎、鹿、熊、猿、鳥五禽戲,抱樸子中出現了龍導、龜咽、燕飛、蛇屈、兔驚等各種模仿動物動作的運動方法。葛洪玄鑑導引法說:「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囊,以其勞動故也。導引之道,務於祥和。俯仰安徐,屈伸有節。導引秘徑,千有餘條,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一則以調營衛; 二則以消谷水; 三則以排卻風邪; 四則以長進血氣。」神仙導引論曰; 「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之所通。氣流則形和,氣滯則形病。導引之法,所以行血氣,利關節,辟除外邪, 使不能入也。故修真之士, 以導引為先。」 所以形體鍛煉成為道教醫學的重要部分。隋唐以後直至近代,由導引按摩衍化派生出來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百步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運動方法。導引尤重肢體運動,行氣則專講氣的吐納運行、施放發功,道教醫學認為兩者必須密切聯繫,以氣先行,以形後隨,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相結合,才能達到防病治病的臨床效果。
以符、籙、咒、水、祝、首過等作為治病方法,是兩漢時期早期道教的特點,是繼承巫祝醫學思想而來的,近代民間流傳的香灰、香水、香燭治病,與此相仿,都是毫無醫學根據,藥物學理論的迷信方法,沒有醫學臨床意義。
(吳受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