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教靜功學?
道教修煉者在靜坐修習的過程中,以煉心煉性為入手門徑。所以坐丹功法的首要旨意即以心法為主。所謂心法,也就是在靜坐時把握心性修習與精神修養的方法。
人為天地萬物之靈,也可以說為天地萬物之主宰; 而心又為人之主宰。同一為人,而或為堯舜、或為蝶射,或為聖賢仙佛,或為盜賊小人,或成或敗,均依賴於心學。所以研究人生哲學,應以心學為首; 研究人生修養方法,應以心法為先。靜學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具有深刻的哲理,應用在養生上,主要在借靜坐以靜止一切散亂思想與雜念,透過一種特殊智慧領悟境界,借使人的精神,能直接與天地精神、宇宙精神相接,由忘我的境界而進入無我的境界,再深一步地進入於我與天地萬物合一的最高境界。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幾希」者,即指人們本心中的一點「靈明」。修習中提出的「滌出」,即洗去此「靈明」 ; 修習中提出的「存煉」,即存思此「靈明」; 修習即修此「靈明」,修養即養此「靈明」,為人若不能自我提持、把握「靈明」,一旦失足, 喪失「靈明」則墮於禽獸之域,而變為衣冠禽獸了。人自出生以來,即有知覺之心,即有飲食男女之欲, 而動物亦有知與欲, 人類若不能存其本自具有之一點「靈明」並擴而充之,便至於「虛靈無極」,那麼與禽獸無以異矣。人們要改變自己的人性,創造人生價值,改變氣質修養,均是由心性來主導。所以,道教提倡的靜學實際上是人生哲學的一部分,是使人格超凡入聖,超聖入神的修養心法。
總觀古往今來社會上,各大宗教派門中論及養生之道者,大要可分為動、靜二法門。其中主重以養生者, 世稱動功,又稱外功, 如: 拳法、導引法、 硬氣功之類。主靜以養生者,世稱靜功,又稱內功,如: 靜坐、內丹、內氣功等。外功純屬於生命鍛煉,只能達到一個卻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內功對於健康、長壽與卻病延年,乃是最初附帶的修習效驗與目的,而功成煉就,最後歸趨則在於通過靜坐之門,由外靜形體,進而達到內靜心性,並由「煉靜」而達到「精神的超脫」,也就是達到道教宗教所追求的成仙聖的崇高境界。所以,道教所倡導的靜學不是純粹屬於生命鍛煉與形體鍛煉的範圍,更主要的在於心性鍛煉與精神鍛煉。道教靜學對於一個人的心靈修養、性靈修養、與精神修養、 道德修養、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於儒教、佛教的特殊作用。
人體之心性本來是靜定的,外感於物而產生活動; 靜則本心自正, 動則失其本心,而不得其正。所以大學曰: 「心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所以不得其正者,正在於動其心。心不可戀著一物,一可動生一念; 戀著於物則滯著,動念即乖,這些都可失其本心。
道教修習中提出「主靜」、「鍛煉」, 以表非修習的工夫所在。其實,在修習過程中,不但「動」要煉,「靜」也要煉,越煉功夫越精進,成就也愈大。在人生修養上,不但心越煉越靜,神越煉越清,就如儒家所提倡的「正心盡性」工夫,與佛教所提倡的「明心見性」工夫,均可用「煉靜」得到,也即是由「靜正」中得到真諦。所以,道教倡導用「煉心」、「煉性」為主要功法,一分工夫,一分境界,所下工夫越大,成就境界也就越高。凡夫俗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性格上的散亂、浮躁、 紛馬、驕狂、粗野、 孤僻、邪見、妄想、萎靡、貪淫、固執等等內心上的病症, 均可由煉心煉靜、由靜而定,狺定而靜。由此靜功與定功的修養,而產生靜力與定力,進一步悟契本性,徹入玅道。
靜力與定力的產生, 可以開發我們本自具有的潛在無窮的「心力」與無限的「精力」, 也就是「心靈能」與「精神能」。人之心「虛靈無極」,寂然不動,則神光自現,放之則包含天地,卷之則退藏無形。 「煉靜」, 即使心常住於「虛極靜篤」, 「寧一正定」的境界, 修習一定階段後, 自能使人產生一種超人的神識, 超人的神智,超人的神慧,超人的神悟。而這種識力、智力、慧力、 悟力, 也自圓通無礙, 神化無方,變化無窮。因此, 不但仙佛聖人須以「主靜」、「煉靜」為心法,甚至一般有思想,有抱負的人也需要「靜」字工夫,也需要從修養靜定工夫為入門途徑。否則不能收超凡脫俗, 造極神化之功,更不能望其能由此而明道、 見道、 證道、了道、通道,乃致於達到神祕的境界。
古人常說「心猿意馬」, 大凡眾人之心,時時刻刻都易散亂、 多易浮動,多易因外界事物的刺激,而誘發七青六欲,以心靈本自具有的一種「放射能」,向外奔馬,永無止境,這樣心性便難於收拾了。所以要用「收放心」的功夫,使心意安存在體內,使其寂然不動,尤其不能用散亂心去收拾散亂心; 用浮動心去制止浮動心,用奔放心去勒束奔放心; 這樣即成了以水益水,以火濟火,於事無補,反殃其害。宋明理學的大家朱熹主張「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並說「學者不作此功夫,虛過一生。」默坐澄心,虛極靜篤,則是道教靜學的精髓。
古代理學家常言: 「打掃心地,於定中養出端倪」,即要人摒除一切雜念,滌蕩一切欲望,在靜定修習過程中,轉愚為智、轉迷為悟、轉妄為真、轉凡為聖,內外冥合,使內在之精神,透出形體而為外在之神采,具有飄逸灑脫,仙風道骨的風韻。正如道門所說: 「靜極直超天地外,定中常見伏羲來。」
道教修煉思想的主流是超世主義,與儒家的入世主義,佛教的出世主義,在人生立身處世的實踐精神上是有根本差異的。這種差異也不是絕對矛盾,它可以調融儒佛兩家入世與出世的對立,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既能入出而超入出。入出一如,體用一如,「不出天地中,而超天地外」,超越人間的崇高無極境界,這就是道教靜學修煉所追求的「神仙境界」。 (吳受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