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教宗教藝術美學?
自道教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道教所特有的宗教藝術傳統。這個傳統體現了中華道教宗教藝術的真、善、美。
道教宗教藝術思想是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去尋找真、善、美。道教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道無所不在,創造了宇宙的無限力量。道也就是藝術思想的根源,因此,在無限的宇宙面前人是自由的,對藝術的追求,是人認識范疇中理性表現,也應擴展到整個宇宙活動中去。因此,藝術境界的無限性正是道教宗教藝術思想的特點之一。
道教認為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它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不因人們心理的好惡和認知程度而改變其本質。葛洪抱樸子所言:「捐玄黎於 濘,非夜光之不真也,由莫識焉。」道教藝術思想不只是從事物美的單純屬性上去尋求,而是從我與物的精神聯繫上去尋找,去發現。「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把真、善、美看作是一種生活的境界,一種精神意識的特定情境,特定心態環境的高度體現。道教重視美的形式“美的內在、美的自然、讚賞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的力量美,推崇時間上、空間上的永恆、自由。這就是道教在藝術活動中所追求的精神意識自由化的表現。
道教尊崇素樸返本、自然無為的藝術觀,認為素樸是美的質; 順應自然、不事雕鑿是真; 合乎規律是善; 真與善的統一,是自然生命本身在合規律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由、和諧,就是美。
在道教徒看來人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任情適性,自我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即是人類生存的最高目的。因此, 道教主張人應當珍惜現世生活, 煉形養氣、保神長生,對死也報以達觀的態度,以人生的最高境界作為道教宗教藝術審美心理的真諦。
道教認為個體生命要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就必須超出一切功利欲望目的的追求。個體生命存在的形式是人體的形體,形體賴以存活的生機是精氣,人所獨有的思辨想象力是神明。「夫神明精氣者, 隨意念而行, 不離身形。神明常在, 則不病不老, 行不迂邪惡。精神減則老,精神死則亡,此自然之分也。凡事安危,一在精神,故形體為家也,以氣為輿馬,精神為長吏,興衰往來,主理也。」 ( 太平經鈔.辛部)形、氣、神三者合同相生,維護人類的生存行動。因此,道教認為在藝術活動中「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艷采,彧麗炳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美姿, 鉛華素質、伐命者也。」(抱樸子.暢玄)只有不追求過度的享受,才能擺脫外物對人的誘惑。真正的藝術價值是自然中素樸的美,道教摒棄外在的、易逝的感官快樂而追求內在的、本質的、自然精神的美,這種藝術的超功利性是道教宗教藝術思想的核心。
藝術活動中沈靜的內心修養、凝靜的精神狀態是道教特有的心理特徵。這是繼承老子「滌除玄覽」、 莊子「心齋坐忘」學說進一步發展成「靜心凝神、黜聰隳體、 物我兩忘、泰定正基」(司馬承禎坐論)的宗教心理。靜心就是虛靜空明的心境,道教徒審美觀照的必要修件,只有「本心不起, 不著一物」,審美主體的精神活動才能高度集中, 發揮充分想象與思辨能力,審美觀照才能排除雜念,超越自我,達到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融合無間,美惡自見,人們才能從自然本身中得到藝術享受。
道教認為社會上不同階層所具有的氣質、思想、才性、心理素質、生活習俗也有各異,因而產生了不同的藝術觀及審美觀念、審美心理,「觀聽殊好,愛憎難同,飛鳥睹西施而驚逝,魚鱉聞九韶而深沈。故袞藻之粲煥,不能悅裸鄉之目,采菱之清音,不能快楚隸之耳。」 (抱樸子.廣譬)因此,道教重視精神境界、心理環境的修養,只有達到心清欲寡,才能把握真善美的真諦。
道教是中華民族五彩繽紛的文化現象中的一支奇葩,是我國文化之樹結出的宗教之果。它有屬於自己特有的思想意識、哲學倫理,美學觀念,有屬於神學的宗教感情、宗教心態,而且還具有屬於信仰者的宗教儀式、齋醮方法、神仙譜系。而從這些儀式方法、譜系結構中透露出更能體現道教宗教美學觀念的特質。
道教從東漢末年產生以來,滲透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社會文明、大眾心理行為中,憑借著它的無限包容性與融合性,能與天地萬物,宇宙世界同根同源,能與人們心理深層溝通交融; 在自然物質世界與人們心理世界之間憑借著它的宗教意念、宗教感覺、宗教的潛意識作用建立了一個包融自然、社會、人、神、鬼在內的宗教系統,而這個系統理論又作為道教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各階層,支配著廣大民眾去觀察客體世界,內省主體世界,去揭示生命與死亡,去撞擊本能與欲望,去識別人與鬼,去分辨善與惡,成為人的觀念和行為的內在指針。在這種互通互感作用互影響的宗教世界中鬼神便是這種感應聯東的主宰與中判,人與鬼、鬼與神、自然與社會、心理與生理 理性與情感彼此交叉,混融一團。古代社會中科學往往以玄學或迷信的面貌出現,而玄學混七了文明社會中人的理性、天才的構想,而迷信則借用了豐富的巫覡、方士、讖緯術的內容與宗教體系拼合。
人有超越自然的精神,有超乎自我的追求,宗教是人建立神聖世界的活動,對終極存在和宇宙本原的探索,是這一活動的宗旨。因此,要瞭解神聖世界,要先理解人,要理解人,先要瞭解人的心理、人的行為模式。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都受到自己心理深層隱藏著的未必能覺察到的潛意識的支配和影響,在潛意識裏,有著種種合情的欲望而又未必合理的本能要求,人要生存,肉體要得到種種滿足,而精神生活卻往往在社會範圍內受到壓抑和控制,於是為了渲泄這種積憤,追求那怕是幾分之幾、甚至「虛假」的滿足,便膏開了宗教的大門,在宗教的軗堂中經讚聲中得到「升華」。人們希望長生、希望成仙、希望精神自由、希望心理平和。道教的觀念、思想、理論、儀式、方法、活動才得以迎合民眾審美的需要而產生,才得到深入地如醉如痴的信奉,才能在那麼廣泛的階層、 那麼廣泛的生活中滲透著它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道教美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是民眾心理需要的宗教藝術美學。 (吳受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