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形神合同」?

 

道教追求長生久視,生命永恆,而形和神又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兩方面依據,所以道教歷來認為形神不可離異,這是與道教信仰相關聯的基本教理,各種道教養生方術,都是在這個教理下展開的。
道教這方面的教理,來源於先秦道家。不過,先秦道家講形神關係並不明確地是為了神仙長生,而是為了精神專一的運用,如莊子筆下以神遇不以目接的庖丁解牛,精神專一的運用當然也可以養生,如庖丁的解牛刀用了二十年還象初發刃時一樣鋒利,用這個例子解釋為養生,則因為運用得好而形神兩不傷。道家這方面的思想,後來被認為是道家的精髓之一,如漢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精神專一則神不追隨外物的變化而耗散,所以與自身的形體合一不離,離者鎮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 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種形神關係論,為道教的神仙長生理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所以道教從一開始有經書的時候,便大談形神合一,後來西升經將這方面的論述概括為「形神合同,乃能長久」,成為道教歷千年而不易的觀念。其中曾產生過變易的,是形神合同於「有」和形神同於「無」兩種觀點。
形神合同於有是道教的主要觀點,在這個觀點上道教與佛教的差別很明顯。南梁時陶弘景主張形神合同於有,也比較了道釋二教這方面的差別,我們就舉他的論述為例子。陶弘景在答朝仕訪仙佛兩法體相書中說:「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
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煉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礎無滯。欲合則乘云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
於是各隨所業,修道進學, 漸階無窮。」(陶貞白集) 這裏有一點須加以說明, 所謂「亦離亦合」,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成仙方式,「合」指白日飛升,靈魂與肉體同日超升,騰云駕霧,遨遊三山五岳; 「離」指屍解仙, 道教有所謂屍解如蟬蛻之說, 認為屍解仙只不過遺棄了以前的形骸,接著又與另一形骸結合而存在,所以在得仙道士的傳記中,往往有這樣的記載: 某人羽化後,發棺唯見遺蛻,甚輕,又或寄物代之,或刀或劍, 後又於某時某地見那位已羽化者,所以陶弘景所說的「離」,不是指形神離異。這是形神合同於有的觀點,這個觀點代表了道教形神關係論的主流。
形神合同於無的觀點, 則相應於追求精神解脫, 也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 莊子.養生主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說人的生命懸繫於天帝,若不以生死之變為念慮,任肉體象薪一樣燒燼,而精神復遊於太虛,則懸繫於天帝之手的生命便得解脫,老天爺不能控御我的生死。唐初道士成玄英據此提出「無死無生」的說法,以不求長生,順任物化為養生至道。又由於唐代大力倡導學老子,研習老子的風氣一時在道教中大熾,雖然有學問的道士都為調和老子虛無之道與仙道有形長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道之無與仙之有的矛盾畢竟不易克服。於是利用老子之道超時空,超形色,自古以固存的一面,強調修道就是追求與道為一,說是若能虛寂空無形神,便可以與無生無死的道冥契。道教中所有不生不死而長生的說法, 大都根源於此。如唐道士李榮說:「夫有身有神則有生有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動無常豈得言靜。若能空其形神,喪於物我,出無根氣聚不以為生,入無竅氣散不以為死。」(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二) 那就達到了不死長生的最終目的。對神仙長生採取這種解釋, 在道教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凡道書中言語涉及與道「合德」「合真」處,多屬此類。他們認為,執滯形體之有,無異淺俗; 若以神為有,又頓生求索之煩惱。在道之虛無的意義上將形神合同起來,既可將理論落實到長生信仰上, 不背仙道大旨,又維護了形神合同的傳統,還達到了及時超脫的目的。
總之,對於形神關係,道教強調合同。但由於道徒中有或重「修道」,或重「修仙」的差別,所以對形神如何合同也有些不同的理解。             (張裕)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