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年以前的道教概況如何?
經過清末的社會變革,西方文化的東漸,中國傳統的古老宗教---道教也進入相對衰落的時期。據一九五七年籌備中國道教協會時老一輩的道長們估計,四九年以前的十方叢林宮觀及著名子孫宮觀大約有一萬座;常住宮觀全真、正一兩派職業道士約五萬人;道院道壇及散居道士無法統計,為數更多;一般信眾尤為眾多。著名的宮觀有:沈陽太清宮、北京東岳廟、北京白雲觀、上海白雲觀、 上海城隍廟、 天津天后宮、名安八仙宮、太原純陽觀、武昌長春觀、杭州黃龍洞、玉皇山福星觀、蘇州玄玅觀、成都青羊宮、成都二仙庵、長沙岳麓宮、 廣州三元宮、 洛陽上清宮、 開封延祥觀、 泰山岱廟、泰山碧霞祠、南岳玄都觀、西岳華山玉泉道院、嵩山中岳廟、千山無量觀、嶗山上清宮、羅浮山沖虛觀、終南樓觀臺、天台桐柏宮、茅山元符宮、武當山太和觀、武當山紫霄宮、青城山常道觀、戶縣萬壽宮、貴溪天師府、南昌萬壽宮等。道教界著名的道士有:江西張恩溥(天蔣宗翰、上海楊祥富,湖北萬昭虛,北京孟明慧等。著名道教學者有:上海陳攖寧,沈陽房理家,成都向無理,浙江伍止淵等。
關於四九年前道教界的經濟狀況是,宮觀道院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收入,即香火費、信徒功德獻儀及為人作大醮儀時所得,這是主要經濟來源一。此外,較大的十方叢林宮觀和子孫叢林宮觀大都擁有很多土地和房產,收取地租和房租。也有不宮觀土地甚少,自耕自食,與一般農戶無大差別。比如陝西周至樓觀臺的道眾便素有自耕而食的傳統道風。總之,擁有莊園的宮觀是少數,大量的宮觀是既有宗教收入又有勞動收益。
四九年以前,道教界曾成立了不少教團組織。一九一二年,北京白雲觀方丈陳毓坤主持成立了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同年秋,龍虎山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在上海成立了以正一派為主的中華民國道教總會,旋復成立上海正一道教公會;一九二七年上海火神廟成立中國道教總會;一九三二年上海道教正一、全真兩派聯合成立中華道教會;一九四二年上海浦東欽賜仰殿成立上海特別市浦東道教同人聯誼會」;一九四二年上海浦東道士又成立上海特別市道教會;一九四四年以上海白雲觀為中心成立了道教正一、全真兩派聯合的全國性道教社團;一九四九年張恩溥(正一)、李理山(全真)在上海籌建上海市道教會,旋復籌建中華民國道教會。辛亥革命至四九年以前,上海道教界最為活躍,全國各地道教界亦隨之效法,各種各樣的道教組織如雨後春筍,紛紛興起。 如沈陽太清宮於一九一二年成立了中國道教會關東總分會,一九四一年西安八仙宮成立了陝西道教,其或地方性質,各自為政,很少聯絡,成立不旋即解散的很多。因而就總體來說,四九年前的道教界仍是一盤散沙,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