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皈依三寶」與三戒?

 

人們接受宗教信仰,主要因為這些信仰能解答令人困惑的和需要認識的情境,給人們一種超自然力的解釋,一種具體化的神性的體驗經驗,使人們擺脫生活挫折、社會壓力、精神禁錮以及各種不幸遭遇的痛苦,復興內在精神的活力。
皈依信仰,首先指皈依三寶,即道教中的道寶、經寶、師寶,又稱三歸。其宗旨就是要信徒把自己的身心歸附於無極大道(道寶); 把自己的精神寄託於三十六部尊經(經寶); 聽從法師的一切教誨(師寶)。太上老君誠經曰:「三歸者,謂身有善惡,神有恐怖,命有壽夭,蓋一切眾生之必有也。今以此三悉歸於道者,謂受行法戒,一則生死常善,不墮惡緣; 二則神明強止,不畏邪魔; 三則見世長壽,不遭橫夭。歸雖有三,其實一也。」道教信徒認為宇宙世間,生生滅滅,變化無窮,只有洞察自然界的消亡,保住自身心神健康,以自然恬淡、見素抱樸的生活情趣與少思寡慮、清淨無為的心理境界去追求精、氣、神飽滿的延年長壽,才是道教信仰的宗旨。
三皈依、三歸依作為入道信仰的首位,因為它是「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道教認為「道、經、師者眾常通也; 抑惡舉善,戒人天也; 身、神、命者,生玅寶也; 回元轉化,根聖真也。」所以「歸之於道、經、師,若赤子歸母,眾物依地,不可須臾失也。」所以信仰道教的人士不論是出家、在在、童生、居士,把自己的身心皈依三寶,把自己的精神歸依道門,作為入道的初階,成仙的基礎。
道教的戒條多以數十種,不同道派、不同的教階、習誦經卷的差異,教戒均有不同。但在宗教義理,宗教行為中最根本的即是三戒----戒殺生、戒貪欲、戒淫邪。
一、 戒殺生: 人類的善惡常在一念之間,一念的善惡會導致行為的善惡。  行為和意念的善惡,又決定了人類的宗教業力。行善作惡的具體行動會很快成為過去,然而它的影響,心理上的壓力,宗教因緣都保留下來,跟隨宗教徒門日常生活,這也是影響人類命運的最大力量。一切眾生都有道性,也就是說眾生的生命本質平等,作為人,又有什麼特殊權力去任意殘害生靈呢?又有什麼資格去操縱萬物的生死大權呢? 萬物以一種食物鏈的姿態生存著,以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來說,這就是生命生存的原則。動物具有生命,植物也同樣具有生命。在自然界中,生命互相融合,萬物才能生生不息。站在維持生命的觀點,人類也避免不了殺生,而在宗教道德、宗教心理范疇內,人類必須竭盡所能的避免殺生。宗教修行者尊重眾生生命,一方面是出於憐憫; 一方面是畏於因果報應,一方面是出於自愛自重的心理狀態。他們認為殺生是成就道德的阻礙,是宗教行為的犯罪。所以,道教徒們以素食為主,以果實、修煉氣功為輔。花草植物、五穀雜糧,是受日月精華長成的,秉天地的靈性,卻無生命的意識,所以道教徒們認為較動物類生靈略低一級,以果腹飢,也是維持生命的必要。戒殺生是指維護宗教信仰,不為口欲,不為惡念而去殺害其它小生物; 不叫別人去殺害小生物; 主動維護生的權利。
二、 戒貪欲:道教宣揚人自稟形之後,因眾欲生而患累起; 欲望的產生又皆咰「六情染著,五欲沈迷」。五欲六情是人心動亂,造惡的根源所在。太上老君戒經曰: 「六情者六欲也。眼欲淫色,耳欲淫聲,鼻欲芬芳,舌欲脂味,身欲柔滑,意欲放佚。如此六事,皆成乎心,故為之情也,並是三涂惡業。若不檢制,縱恣六情,生為世人所惡,死為鬼之所迫也。」眼、耳、鼻、舌、身、意(一作手)指人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如出現偏激,過分追求,致使情感放蕩無羈,心理造成混亂,精神昏潰,最終導致五臟耗損,發生器質性病變,則後悔莫及。戒貪欲,把生活要求放在維持生命的最低點上,把持戒—節欲—衛生—長命—得道的宗教體驗作為生活的情趣,把少私寡欲,見素抱樸,返本歸真作為宗教心理的境界。
三、 戒淫邪: 社會上有許多陽光照射不到的罪惡與黑暗的死角,這些死角都是誘人的諂阱,淫邪是這陷阱中最深的八萬劫不復之境,也是人性墮落的淵藪。人的眼、耳、身、意等根正是人類心猿意馬的由來,外在花花世界不斷的剌激,引誘人類的感官,於是視不該視、聞不該聞、想不該想,……要使六根安順,必須經過一番調適與修養,只要能克制六根的妄動,必然不受誘惑,必可遠離淫邪。反過來,遠離邪淫,六根自然安順調和。不犯邪淫,是人類修養的最大關鍵,也是成就品德的最大根本。道教經戒中屢屢提及:「不得淫犯他妻,好貪細滑」; 「飲酒淫色,貪欲無已」;  「不得淫欲以為悅」; 「勿淫欲施泄,令身命夭歿」; 「勿醉酒淫亂,令三宮奔潰」。淫欲誘惑人心,利用人性的弱點,把人性中的獸性激發出來,嚴重的腐蝕人心,使人性日趨下流,剉斷正常人格的成長。基於內心偏邪與心理的損傷,失去正真光明的心靈,成為污穢犯罪的根源,有的甚至一失足而導致終生遺憾。要喚起泯滅的人性,復甦失落的心靈,尋找回來的世界,必須從戒淫邪、戒貪欲做起。使六根安順,心理恬淡,思想清靜,逐漸地返樸歸真,重新做人。
皈依三寶、授持大戒,希求「早悟真如」,是宗教信仰意識的真諦。縱觀教門內的戒律,大部分內容是社會的行為規範、道德標準,這些既是歷史上民眾的共同要求,也是各種社會形態下的信仰者所能接受的戒條。也正如此,道教的道德行為觀念對道教信徒更具有吸引力、約束力、威攝力。                                                               
(吳受琚)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