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民間稱之謂女節。現時年輕人,一提到婦女節,只知近代的三月八日婦女節。其實我國早就有專屬於婦女的節日,這便是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

既然是傳統的婦女節,節日的內容當然離不開封建社會留給婦女的烙印。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顯示婦女的勞動技能 ; 二是表現婦女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嚮往和追求。

婦女們這天的蔔巧、乞巧、比巧活動是前者的表現,牛郎、織女的傳說則是後者的反映。而這兩者活動都與食品密切相關,與牛郎、織女的傳說密切相關。

七月初七是個繁星點點的夏夜,天空中一條灰白色的閃光帶橫貫南北,這就是由密集的繁星組成的銀河係。古人把它與地上的黃河相類比,稱之為天河。在天河西面的無數群星中有一顆星格外明亮,這是織女星。天河東面,與織女星隔河相望,有三顆星一字排開,中間一顆最亮便是牛郎星,兩邊的便是牛郎和織女的兩個孩子,被他們的爸爸用扁擔挑著。”…從而千百年萊民間流傳著一則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動人故事 : 牛郎是人間一個勤勞善良的小夥子,自幼失去父母,與哥嫂二起生活,哥哥雖愛弟弟,但惹不起狠心的嫂嫂。

牛郎每天放牛砍柴,忙個不停,卻餓一頓,飽一餐的,日子過得很不舒暢。眼看牛郎長大了,哥嫂的財產也豐厚了,人們都說豐厚的財產是牛郎辛勤勞動的果實。嫂嫂怕牛郎提出成家平分家產。所以就早早提出分開過日子,誰知善良的牛郎一口答應,並說什麼也不要,只要那頭日夜陪伴他的老牛。沒想到那頭老牛是條仙牛,一天忽然開口了,他說,天上的織女要到河裡洗澡,到時只要把她的衣服拿掉,織女就可以做牛郎的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指點藏在河邊的葦叢中,認準了織女,忽然跑過去抱住她的錦繡衣裳,眾仙女嚇得披上衣服遠走高飛唯有織女羞答答不知如何是好。牛郎送上衣服並向織女求了婚。牛郎的舉動很像少數民族中的搶親,但織女見牛郎是個老實善良的後生,也就答應了。婚後,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十分美滿,還生下一男一女。後來老牛生病了,臨死前它又一次說話了,它要牛郎把它的皮剝下,緊急時披在身上會有用處。老牛說完就死了,牛郎照老牛的話將皮剝下藏了起來。

織女原是天帝之大,怎可到人間與凡人成親?王母娘娘十分生氣,命天神天將下凡抓織女回天宮。牛郎從地裡回來不見了織女,萬分焦急,他突然想起了老牛的囑咐,急忙用籮筐挑起一對兒女,披上牛皮出門。不覺頓時身輕如羽,飛上天空,眼看就要追上織女,孩子們高興地直喊媽媽。王母娘娘急了,連忙撥下頭上的金簪橫空一劃,眼前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一對美滿的夫妻被拆散在天河兩岸。織女氣得甩掉了王母娘娘讓她織布的梭子,以怠工與王母娘娘對抗,終於王母娘娘讓了步,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已流傳了三四千年。僅從牛郎、織女兩個星名的本身,就可看出我國種植業、紡織業和養殖業的悠久歷史。在歷史發展到人類已進入太空時代的今天,當然再也沒有人去相信牛郎織女相會的說法,因為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看上去似乎近在咫尺,但實際上兩星相隔十六光年,即使用光速通信,也得 32 年的時間才能來回。所以,牛郎、織女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相會的,但無論如何 ; 這個故事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中國婦女渴望婚姻自由,以及與此相關聯的一切民間活動,至今流傳在民間,經久不衰。

乞巧果:民間稱之巧果。用麵粉和糖揉作各種形狀,多為” ~ ”形或” s ”形,講究一些的,掐成苧結狀和飛禽(如鳥、鵲之類)的形狀。放入油鍋內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趁熱時撒上芝麻,總稱巧果。待冷卻後或食用,或作乞巧拜月之用。巧果製作精巧,形態逼真,往往是姑娘、婦女比手巧的一種方式。因此,巧果必須由婦女親手製作,後發展形成商品生產,到七夕節這天,各糖食店有巧果應市。巧果味脆香,甜而不膩。

乞巧酒:乞巧酒是祭拜牛郎織女雙星時用的。乞巧祭拜活動在晚上進行。其晚,傾城姑娘、媳婦,不論貧富,皆穿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花謝安排宴會,以賞看雙星。晚巧果等吃食,焚香秉燭,對天祈禱,向織女乞巧,希望心靈手巧的織女能將聰明才智賜給自己,因此祈禱跪拜時,神情非常虔誠專注: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合羽),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這首清代的詩歌,便是當時乞巧的真實寫照。跪拜後,姑娘、媳婦便進行比巧活動。比巧的方法,一般是在月下比穿針,看誰穿得快,姑娘們用七根不同顏色的彩線,七根繡花針,對著月亮穿針引線,誰穿得快,穿得準,誰就最巧。有些地方的比巧,是比姑娘們的手工製作,各家姑娘把桌子放在自家大門口,擺上自己精心製作的各種巧物,有繡花的裙,掛、被、枕、手帕和香襄等物,琳瑯滿目,任人觀賞,任人品評,哪個桌上巧物看的人多,讚賞聲不絕,哪個姑娘針線手藝就巧。有趣的是,比巧活動,往往也是年輕男、女相親的活動。哪家姑娘手巧,男青年暗中看定後,就稟告父母,託媒人上女方家提親。因此,舊時的比巧活動對姑娘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乞巧活動氣氛活躍,十分有趣 ; 從晚間直至凌晨方散。特別是帝京的府、縣官宦人家的小姐、太太們,還邊吃巧果、果品、飲酒,邊作詩吟對,從文化層次上來比巧,談笑歡樂,熱鬧非常,深夜不止,真是:帝京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穿針線。

卜巧麥:舊時婦女在七月七日這天,還進行卜巧活動,卜巧是預卜自已是不是巧,能巧到什麼程度?這一活動,一般在白天進行。各地略有差異。

南方卜巧一般隔日取井水,需露宿庭院一夜,於此日在曝日下,投小針浮於水面,漸漸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絨,粗如椎,確定卜女之巧與拙。

北方卜巧,也有用水投針,還有用麥粒卜巧的。隔日取種麥於小瓦器內,放至庭院宿一夜,民間稱五生盆。到七夕這天,擺一大方桌於庭內,設香燭、果酒等,卜巧女先跪拜,祈禱,後在小瓦器中抓一把種麥撒於桌上,視其形確定卜女巧與拙。不管是用水投針,還是撒麥粒,每個女子在放針、撒麥粒時都異常虔誠,暗暗祈求織女保佑自己。精明能幹的姑娘將針輕輕放於水面,針就浮起,盆底出現美麗的太陽射針的影子。笨手粗心的,放針不平,針就下沉水底。同樣,撒麥粒,心靈手巧的姑娘一把麥粒在手掌可掌握不同著力點而撒出美麗、復雜的圖案,而笨手粗心的姑娘一把麥粒或用力撒,或輕輕撒,不是撒不出成一堆,就是散得滿案不成圖案。卜巧時,往往勝者拍手欣笑歡樂,敗者沉默不語,悄悄走開。

七月七日,婦女們向織女乞巧的風俗形成以後,幾千年來,上至宮廷,下至民家,一直傳承到清代末年。由於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接觸西洋文化,開始向封建文化衝擊,特別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和後來爆發的五四運動,婦女解放運動興起,把過去那種寄希望於幻想乞求的做法變為實際的改革行為,婦女們紛紛起來為爭取女權而斗爭,乞巧、卜巧的風俗才逐漸走向消亡。解放後,中國婦女和男人一樣致力於祖國建設大業,婚姻自主和政治地位都有了法律保障,因此舊時的祈拜織女的乞巧活動,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而每至七月七日這天,人們用水投針或吃巧果,以及人們津津有味地向孩子們講述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只是作為一種娛樂享受,對美好傳說故事的緬懷而已。

贈蜜餞,七夕節姑娘們互相贈送各自製作的蜜餞吃食。早在數月前的春夏季姑娘們便購買時鮮果品,蜜漬製作,待七夕節拿出互相饋贈。常見約有白糖楊梅、糖漬青梅、否片、蜜棗等。

互相饋贈蜜餞也是比巧的內容之一,看誰家姑娘的手藝高,製作的蜜餞味美色佳。其次,蜜餞大多是甜味吃食,意味甜甜蜜蜜。因此,互相饋贈蜜餞也有互相祝願的寓意。舊時的茶食糖果店,也在這天推出時令蜜餞吃食,並以牛郎織女鵲橋仙故事賦予蜜餞新名稱,以招徠生意。

山楂糕:是用鮮山碴製作的一種蜜餞製品。山楂又稱紅果,山裡紅。山楂色紅,味酸甜。可食新鮮山楂,還可製成山楂乾食用。而七月正是山楂收獲的季節,人們除食新鮮山楂、製作山楂乾儲存之外,還喜愛製作山楂糕食用,所以山楂糕不僅是七夕節的吃食,還是七月的時令吃食。

山楂糕主要原料是大山楂、白砂糖、綿白糖、松於仁等。先將大山楂洗淨放入沸水燒煮,待略酥即撈起,放在有細孔的金屬板(舊時用竹板)上擦成山楂醬,放入陶瓷器內,用沸水沖稀,再用細篩過濾,除去山楂纖維和皮,加入綿白糖 ; 沸水在陶器內一起攪拌。同時將白砂糖溶化,熬煮成糖膏,沖入容器內,用木棒攪和,待容器邊起細泡,糖膏和山楂醬混含物增厚時,倒在山楂糕盤內冷卻、凝結成膠狀,再劃塊成形,每塊面上放 2 粒松子仁即可。山楂糕色澤殷紅透明,質地細膩軟糯,滋味甜中帶酸,酒後食之,更為適口,並有醒酒功能。山楂營養豐富,食療功能顯著,主要可化食消積,止嘔止痛,止瀉,入胃後能增 ? 強用,促進肉類消化,有收斂抑菌、降血壓、強心、擴張血管以及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特別適宜於老人、兒童和動脈硬化性高血壓患者食用。故七月食山楂糕的食俗,不僅僅是一種時令,還有保健的功能。我國許多節令食俗,用現代科學來剖析,均有其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健身的哲理。因此,對傳統的節令食俗,我們要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地繼承和創新,使傳統的節令食俗更好地為今天服務。

棗品上市:七月正是秋熟的先兆,禾黍長勢茂盛,秋棗卻已上市。我國棗品極多,分布面廣。著名的便有山西大紅棗 ; 山東、河北小紅棗 ; 江蘇、浙江蜜棗,廣西酸棗等。品種也多而繁:大而長圓的稱綏絡棗,尖如橄攬的為馬牙棗,質小而松脆的叫山棗,極小而圓的稱酸棗。色青黃橢圓的為蜜棗。另外還有賽梨棗、無核棗、合兒棗、甜瓜棗、密雲棗、安平棗等,北京地區還有軟棗、博野棗等。

鮮棗營養十分豐富,《本草綱目》載: " 棗味甘、性淡,滋陰潤陽…‥ " 現代醫學也稱棗為 " 天然維生丸 " 。鮮棗呵真接生吃,摘採後放茬陰涼處,用竹籩攤開約一星期便可食,吃時先洗淨,再用冷開水沖洗即可。江蘇的蜜棗又稱白焐棗;邊採邊可食,只要是成熟的,味甜而脆,十分可口。鮮棗還可與其他滋補食物製成湯羹、糕點,還可製成蜜餞儲存,慢慢細品其味。

紅棗赤豆湯,是人們熟悉的家常營養湯羹,製作十分簡便。先將赤豆煮爛,加水加入紅棗略沸即可,紅棗不費火功,略煮即熟,食時加入糖,最好是赤砂糖或糖桂花。是老年和孕婦產婦極佳的滋補湯羹。

紅棗蓮子湯:蓮子即是蓮蓬的果實。蓮子也不費火功,因此該湯製作更為簡便。將洗淨的蓮子和紅棗一起放入沸水中略煮即可。食時放糖(最好放冰糖或白砂糖),也可放糖桂花。紅棗蓮子湯,湯汁清冽,蓮子潔自、紅棗殷紅,色澤清麗,味甘爽口。

紅棗餑餑:七月鮮棗上市,我國北方居民喜歡用紅棗蒸餑餑嚐鮮。紅棗餑餑只需將製好的生餑餑,每只嵌進幾只紅棗,再上籠蒸煮。鮮棗餑餑,清香無比,食時棗香滿口,是北萬七月的時令吃食。

紅棗麵糕:也是北方七月的時令吃食。麵粉揉搓發酵成糊狀,裝入小飯碗內(注入量約佔碗的 75% ),麵上撒紅、綠絲,再嵌入數粒紅棗,上籠蒸熟為準,脫碗冷卻後即可食用。

紅棗粽子:是南萬七月的時令吃食。新棗上市時,居民喜歡在七月用新棗包粽子吃。七月的棗子粽多為冷食,冷粽糯米香,棗香很有特色,孩子們特別喜食。

棗泥麻餅:用新棗製作麻餅,南北方都很盛行,但以南方的棗泥麻餅著名。家庭製作比較簡單,將新棗去核,略加糖炒成棗泥,然後用棗泥做餡,將面攤成餅狀,烘烤至熟即可食。而形成商品生產的棗泥麻餅做工極為精細,選料也十分講究,品種有松子棗泥、松桃棗泥、松子棗泥豆沙、棗泥豬油、棗泥玫瑰、棗泥百果等麻餅。特別是蘇州稻香村的麻餅,色澤金黃,麻仁飽滿油亮,富有麻香、黑棗醇香、松仁清香、豬油脂香,造型圓整,餅面平整,其工藝要求餡料焙炒,包餡到邊,皮芯均勻,層次分明。不僅是蘇州人喜食的糕餅,凡是到蘇州旅遊觀光的中外遊客,也均要以買上稻香村的棗泥麻餅為快。

金絲蜜棗:為鮮棗的蜜餞制品,起源於安徽歙縣,後傳播至南北方,但現時仍以南方的金絲蜜棗為佳。

金絲蜜棗取新鮮白蒲棗。其形橢圓,果皮薄、光潔、肌質松,味淡,每年七月下旬成熟,鮮棗營養十分豐富。

金絲蜜棗的制作加工方法非常復雜,分別要經過選級、劃級、糖煮、乾燥、整形、再乾燥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產品,色如琥珀,棗面紋絲勻密整齊,宛如金絲,故有金絲之美稱。表面乾燥,泛有白色糖霜,但入口酥松,肌質甜糯,棗香甜醇。在國內外市場享有極高的聲譽,為國家優質銀質獎食品。

天香棗:是金絲蜜棗中的優級品,相傳是專門為慈禧太后進貢而生產的。

天香棗色如琥珀,紋絲勻密整齊,棗形飽滿肥大,食之棗香濃郁,伴有 " 百果 " 異香。

天香棗取金絲蜜棗的半成品進行精選,然後用專用小刀去掉棗核,填入預先配制好的 " 百果 " 餡芯,有瓜仁、核桃仁、青黃丁、松子仁、冬瓜糖、糖桂花等,然後用糖液封口,再進行焙烤即成。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