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造像的藝術特點如何?

 

道教的造像芸術除繼承我國傳統的造像風格外,還充分體現了道教自己的美學思想。道教的美學是出世的,它主張「獨善其身」,追求獨特的個性和解脫,追求清靜無為,但它又主張與自然同長久,貴生惡死,不追求彼岸世界,故它又是入世的。它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形式不過是一種啟示,一種象徵,它無不表現一定的道理,一定的人格。莊子云:「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見莊子.天地篇) 所以,道教的造像藝術不僅要明道,還要明德;不僅要反映神像的神性,也要反映道教的信仰宗旨;不僅要表現其作為神的尊嚴,還要表現其所具有的道德、內在美和它的神通,故道教的造像是道教道德性具體化和人格化的體現。例如,天界的君王玉皇大帝,被塑成雍容和善而又端莊嚴肅,雙目下視,題戴平天冠,身著朝服,表現出一種寧靜、飄逸、超然的風度,顯示他具有無上的權威,超人的智慧。土地公則被塑成溫厚慈祥的老人,體胖臉圓,雙目下視,白髯長垂,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和藹無私的長者,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財富奉獻給人類,撫育著萬物。護法神王靈官,立眉豎眼,額上另長一立目,臉部肌肉誇張,身披金甲,手執金鞭,足踏風火輪,處處表現了他是一位威力無邊的「神人」,他能糾察一切善惡,使一切鬼神望而生畏,正符合了他的身分和神職。總之,無論是慈祥的土地,和善的太上老君,還是相貌威嚴的張天師、 王靈官,甚至猙獰恐怖的厲鬼,都反映了道教信仰者的希望,追求,理想和好惡。道教正是通過對神像塑造,使神仙的藝術形象與信仰者之間形成一種感情上的交流,通過這種移情於信仰者而強化其對道教信仰的虔誠程度。
由於道教既主張出世,又注重入世,在追求解脫的同時,又不放棄淨化現世的生活,神仙中有天界諸神,也有大量人世間受人尊敬愛戴的先聖哲人,名將重臣。表現在造像藝術上,便於神奇玄玅、 威嚴肅穆中又滲透著一種塵世生活氣息,使人感到平易近人和具有親切感。例如,八仙中的鍾離權、 鐵拐李、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等造像詼諧幽默,可親可近;註生娘娘慈祥、寬厚;城隍爺則完全被塑造成地方官吏的模樣。
道教的神仙信仰充分體現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並且長期處於封建的封閉式的自然經濟、交通極不發達等特徵。道教的神仙信仰最初來源於古代多民族的原始信仰,在以後歷史中,社會長期處於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使得各地信仰的神仙各有差異,從而形成了道教是一種多神教這一特點。表現在造像藝術上,神仙形象多采多姿,神態,形象各異;而且各地造像的方法和風格也各不相同。
總之,傳統性與多樣性,神聖性與世俗性在道教的造像藝術中獲得了高度的統一,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道教造像藝術。
根據道教的信仰宗旨和其美學思想,道教造像在製作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模式和規範,對於不同地位的神,有不同的要求與規定。道藏.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云:「科曰:凡造像皆依經具其儀相,……衣冠華塵,並須如法。天尊上披以九色離羅或玉色雲霞,山水雜錦,黃裳、金冠、玉冠」,「不得用純紫、丹青、碧綠等」。「真人又不得散髮,長耳、獨角,並須戴芙蓉、飛雲、元始等冠」。「左右二真皆供獻或持經簡,把諸香華,悉須恭肅,不得故延手足,衣服偏斜。
天尊平坐,指捻太無,手中皆不執如意塵拂,但空而已」。金剛「長一千二百丈,按劍持杖,身掛天衣飛霞,寶冠,足躡巨山、神獸、大石、諸鬼之上,立作殺鬼之勢」等等。如果造像不依規定,或稍有不恭,就會「鬼神罰人,既非僭濫,禍可無乎。」可見,道教不僅把神像種表達對神仙信仰的形式。 當作崇拜的對象,而且把造像的全部過程與其信仰結合在一起,從而造像工程本身也成為一種表達對神仙信仰的形式。
 (王宜娥)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