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呼吸修煉功法是什麼?

 

道教的呼吸修煉,即所謂的「氣」的修煉。道教中「氣」的概念,內涵有三個要旨,一指先天氣,即父母精血媾胎時的元陽氣; 一指後天氣,即通過飲食物質所化生的能維持生命存在的能動力,各臟腑器官的功能作用等; 三指自然界的空氣,即呼吸氣。道教通過呼吸修煉達到養氣全神、祛病延年的作用,這是道教修煉的另一核心問題。
道教中把呼吸的鍛煉稱作「調息」。調息法是道教氣功的基礎,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健身的手段。調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調整呼吸節奏,加大呼吸深度,擴展肺的吐納功能。道教的調息法有胸式呼吸、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和胎息。
胸式呼吸: 抱樸子一書中所指心下為中丹○。從現代生理解剖學觀察,實際就是心、肺所在的胸腔,以橫隔膜與腹腔為界。胸式呼吸,就是在胸腔內由肺所行的呼吸,也正是道家所行的中丹田吐納。空氣自鼻腔經咽喉進入氣管,到達肺泡後, 即進行氣體交換,氧氣進入微血管,帶進心臟,二氧化碳釋出,呼出體外。通過調整肺部的呼吸次數、間歇時間、呼吸深度,使呼吸達到緩慢均勻、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肺通氣性增強,肺的呼吸頻率明顯減少,這樣不僅能增強肌體呼吸系統的功能,而且對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響。
進行胸式呼吸時,一定要閉口,將舌尖輕舐上顎,使鼻腔獨行吐納功能。平常呼吸,每分鐘約為十六次,深呼吸,每分鐘則以呼吸四次為原則。道教中丹田吐納,是有規律的予以深入和延長,但一任自然,修習長久,則可體會呼吸的更高境界。
膈膜呼吸,呼吸時要求下腹部向外擴張,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動。吸氣時胸腹部稍有緊迫感,隨著吸氣,雙手可輕輕壓迫上腹部,幫助氣體的排出。呼氣後,膈膜和胸腔肌肉放鬆,緊迫感就隨之消失了。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呼吸頻率可逐漸變慢,呼吸變得有規律,自然流暢。
腹式呼吸與膈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氣沈下腹肚臍周圍,加大腹允的運動,呼吸節奏更深沈緩慢有力。人身臍下三寸的地方,道教稱為下丹田,現代人的腹式呼吸,和道教下丹田吐納,同一個部位。所謂「腹」,從生理解剖學上看,原是指橫膈膜以下,腹腔內所包括臟器,如:胃、肝、胰、膽等,大部分是消化系統所屬的器官。要使這一部分的臟器有「吐故納新」的功用,也就是推動其新陳代謝的功能,便須透過口腔的一吐一納,使氧氣進入食道而入腹腔。下丹田吐納,其氣不是從鼻孔出入,而是從口腔出入。修煉這種功法時,口脣略張,任氣流進入,其功能可使腹腔內的臟器蠕動,既可增進消化機能,又可排除內臟污染,並可卻病延年。
口、鼻交互呼吸法,也就是呼吸器官運作的轉換。如用鼻孔先呼,則閉口用舌尖輕舔上顎。鼻呼後,緊接著口便略張,舌尖下放,使氣從脣邊吸入。如此一呼一吸,約五十次左右,再改用口腔先呼,口呼時,鼻呼出之氣自不如口呼出之多,口呼出後,緊接著口便輕閉呼,舌尖舔上顎,任氣從鼻孔吸入。這樣一呼一吸,原是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綜合運用,是道教呼吸修煉的另一方面。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揮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註於身體某一部位(道教稱為「意守」),進行呼吸調整。意念專守某個部位, 使思想不渙散,呼吸自然放鬆, 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 意氣合一。
在呼吸修煉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時,即達到了道教呼吸修煉的最高境界----胎息。 這種呼吸吐納功法猶如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狀態,又猶如黽鶴入蟄時的呼吸方法。抱樸子. 釋滯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認為用鼻呼吸「一竅即開,元氣外泄,泄而不止,勞及性命」,所以這種功法強調息之深沈,吐之微弱,使氣在體內自我循環,吐故納新,這是呼吸功法的最高境界。
呼吸功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所講的調息、吐納、內視氣功法、守丹田氣功法等是相似的。莊子.刻意說「吹  呼吸,吐故納新」; 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指這種服氣修煉。
人體的自然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納新,但吸納新鮮空氣,在道教中卻有許多種方法,如:服三五七九氣法,服六成氣法,服五牙氣法等,道教功法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明、星的精氣,長存在腹內,就可以長生。至於吐氣,在漢代以前只有吹、呴、呼三種方法,吹是吹出涼氣,呴是呵氣,呼則是呼出體內廢氣。隋唐以來,在這三種方法的基礎上,又發展成吹、呼、唏、呵、噓、呬六種。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療病論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唏、呵、嘘、呬,皆出氣也。」古代利用這六種方法來治療自身中某些不適, 如:「吐氣之法,時寒可吹, 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嘘以散滯,呬以解極。」這六種方法,只不過是區分吐氣時不同的深淺度。修煉這六種吐氣功法, 可以達到祛寒、除熱、解郁、散風、消煩、 理氣、 止極、 化滯積的醫療作用。呼吸功法的要旨是通過深呼吸, 鍛煉肺部的活動能力, 加強氧氣的攝入量,擴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呼吸中要求氣息均勻、輕緩而深長, 從而達到服氣養身、服氣療病的雙重目的。
呼吸功法中還有行氣布氣法, 這是在呼吸修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氣功療法。當氣體進入身體後,在主觀意念的誘導下,循行人體內一定的路線,作用於四肢經絡、五臟六腑,引起內臟功能的某些非器質性變化。在這一運行中,潛在地就存在著疏通氣血、改善機體功能的防病治病作用。所以,療病論曰:「以我之心,使我之氣,使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癒哉!」這種呼吸行氣養身療病功法所根據的理論是建立在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的基礎上的。所以,療病論中說:「用氣攻病,雖攻其處,膚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圖,取其所療之穴,想而引去,尤佳。」這種功法,現代臨床治療中實踐證明確有療效,尤其對於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如: 失眠、健忘、高血壓、神經性骨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行氣療病功法還包括為他治病,如: 現代氣功師用發氣、放功運氣等手段,為別人治療疾病的功法。
呼吸修煉是一步一步深入,一層一層成功的,因此,在日常修行中要循序漸進,每日以行兩次為原則,時間最好在清晨初見曙光和寢前。晨起最好在常綠樹下和青草地上行之,無論行、立、坐、臥皆可。以面向太陽,攝取太陽能更有益於身心。如當月白風清之夜,應避去林陰,能在清泉或溪水旁邊,面向明月吐納,亦可納入清氣,這樣就能取用日月精華,山林爽氣為我健身而用了。
(吳受琚)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