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生命倫理學
一、道教修養,重在「養生」「養德」身心並重,體能心智皆健。
二、養生在于治身,要求動靜結合、內外結合、煉養結合、形神結合、倡導提高發展人的在精神和生理平衡,但軀體健康並不表示盡善,如要使生命發出光輝,則須在道德上下功夫,唯有養生和道德實踐,才是完美之人生,能使生命不朽,此即道教生命哲學之主體原則,準此而發展出道教生命倫理學,提倡人生在世應多行善事,唯其如此才會心地光明而充滿正氣。
三、道教生命倫理除了煉養生命外,主張道德上要為善積德,並洗去自己罪惡。
太上妙始經:「若能行善無惡,可得白日升天尸解成仙。」
太上三洞傳授儀:「積善隆福基。」明示善是福,惡是罪,而罪必得禍,生命質量之高低與道德相關,若要離苦得樂,獲無量福,與去惡興善分不開。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除去已往之惡,修今來之善。」
太上洞神三皇儀:「心積覺悟,捨惡就善。」善是生命完美表現,是人生最高價值。
作為宗教必有賞罰,道教有賞善罰惡之司過神為他律的象微,但仍希世人透過自我心性約制之自律,而達到道德理想主義之重建。
四、真武靈應護世消災滅罪寶懺也認為當世人心不古,用邪背真,不義不仁,不忠不孝,欺騙萬民,殺戮眾生,面對這種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之負面價值,應該重整道德,而回復上古淳朴純真之理想世界。因此誨人凡事「先人後己,捨己為人,損己濟物,利他自稱。」
靈寶八威召龍妙經:「爾欲度身,必先度人。」呂祖全書亦反對利己而損他人。並以助人為樂,尊老愛幼。
呂祖全書:「或行一善事以濟人之因窮,或出一善言以解人之冤結,或施一臂力以扶人之阽危。」又誨人有寬容精神。
各類勸善書和各戒都有類似主張,如欲得道還要將這主張產生社會作用,以故勸善在道教生命倫理中至為重要,而道教倫理又以快樂,長生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為重心,因此勸導世人要屏除物慾而控制生命。
五、太平經主張社會太平,政治清明,宣導天人合一,和諧吉祥,重生命倫理。因設「天卷」,將善惡列條紀於天卷,令人逐條自我反省,使人易心向善,終於至善。鼓勵世人「守戒」,戒可作為人們行為準則, 是道德規範,亦即宗教法律,可以止惡防非,護正摧邪。又鼓勵世人「思善」,要人「常陰念為善」「常獨有善意」,人之善果「本以思善得之」「獨得不死。」
天師道則認為「種民可避一切災禍。」大道家令戒:「戶戶自相化以孝忠」「行仁義則善」「令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天下安靜。」
戒科經:「勤事師,敬事親,孝事君,教仁義,行施惠。」「去已往之惡,修現今之善,敬奉善人,規勸惡人,積累善行,以合道規範而故過悉除,新善自著。」一切經戒都在勸人信道行道,除去萬惡,庶得億劫不死,福延子孫。
六、道教勸世文獻自唐宋以後大事流行,所有條目均由道教倫理分化而來,名著如感應篇,陰篤文,功過格,都在民間產生積極作用。另並透過齋醮戒(懺)令人贖罪反省。如「道士修真謝罪十方懺儀」:一東方,懺謝不能知道之罪。二南方,懺謝不能為國報恩之罪。三西方,懺謝不能補報祖先父母之罪。四北方,懺謝不報師恩之罪。五東北方,懺謝行教宣科不精不法之罪。六東南方,懺謝不嚴敬奉經戒符籙之罪。七西南方,懺謝不能虛己接物之罪。八西北方,懺謝法天象地履斗驅神之罪。九上方,懺謝歷世不知覆載冒犯三光之罪。十下方,懺謝害物傷生之罪。懺此十條罪過,可以長生而度世,壽命無期。戒則教人分別是非善惡,在生命倫理上至為重要。
七、道教生命倫理觀,自漢魏兩晉、曆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其分化發展至為成熟,在主體上有主體性與可操作性兩個特性,主體性突顯了道教生命倫理之自律性,可操作性則兼有自律與他律而進行操作,而兩者關係密切。道教倫理既以與善去惡為主體,則立功建德層次有四:(一)弘道佈教、(二)立像修廟、(三)修橋舖路、(四)濟人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