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籙傳授的次序如何?
在道法承傳的意義上,授籙與傳戒是等同的。在唐宋以前,授籙與傳戒是分不開的,修持品階不同的道士,既要受相應的戒律,也要受相應的法籙。但授籙活動比傳戒更複雜,籙與戒在道教經教中的意義也有區別。戒律是神真所說、道士必須遵守的教規,法籙則是道士與神真溝通的憑信, 用以遣使鬼神。就召劾、遣使鬼神而言, 法籙與前文所說的「鬼律」是相同的。而對道士來說,要具有這種法力,必須自身持戒,即以自律之戒行律鬼之法籙,所以二者又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南朝劉宋時道士陸修靜作道門科略,批評當時經教科戒之混亂,說:縱橫顛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 佩虛偽之治籙。身無戒律, 不順教令, 越科破禁,輕道賤法。並有註說:夫受道之人,內執戒律,外持威儀,依科避禁,遵承教令。故經云: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道藏第二十四冊七八一頁)在陸修靜看來,經教科戒混亂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籙與戒相脫離,不受相應的戒,則籙也是假的。
又據道門科略,籙有兩種,一種即收治鬼神的「治籙」,另一種是道民的戶籍簿。兩種籙都起源於五斗米道。據其說,天師立治置職,將奉道者編戶著籍,分屬於不同的治。每年以正月七日、 七月七日、 十月五日, 道民三會,改治錄籍,落死上生, 正定名簿。又有「道科宅錄」,是道民自持的戶籍簿。採取這種方法大概是為方便於管理,但卻進行了宗教式的解釋,方三會日有天官地神相聚,對校文書,「道科宅錄」則是守宅神官據以營衛的依據。錄也就成了道民在天國的登記簿。而收治鬼神的「治籙」,也有階品的不同,受不同的籙可以遣使不同的鬼神,所公受籙又是教階的一種表徵。
關於受籙品階, 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從這份資料看,授籙與傳授經、戒、符,是兼備在一起的。舉一例可知。受稱「太玄都正一平氣、係天師陽平治太上中氣、二十四生氣、督察二十四治三五大都功行正一盟威元命真人」,需受經籙目是:逐天鬼神籙、紫臺祕籙、金剛八牒仙籙、飛步天剛籙、統天籙、萬丈鬼籙、青甲赤甲籙、赤丙籙、太一無終籙、天地籙、三元宅籙、六壬式籙、式真神籙、太玄紫氣千二百大章三百六十章、正一經二十七卷、老君一百八十戒、正一齋儀、老子三部神符。
在道教中,道士的品階,是根據所受教育而確定的。教育的內容,既有符籙,又有經戒。合而言之,則與道藏七部大體相應。南朝道教創立七部體制時,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用作修習的階次。後來因為新道派的出現,漸有所增益,也有些品階不傳而廢棄。據北宋孫夷中三洞修道儀說:
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籙有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仍以四輔真經以佐之,為從凡入聖之門,助國治身之業。 ( 道藏第三十二冊一六六頁)具體的授籙品階,大致如下:
始發蒙學道, 男女歲號錄生弟子,女十歲號南生弟子,由此入師門受訓。受三戒五戒後,若婚嫁,則男稱清真弟子,女稱清信弟子。未婚者,以年十五詣師請求出家,稟承戒律後,稱智慧十戒弟子。再受初真八十一戒,稱太上初真弟子,號白簡道士,由此方可參究三洞經書。再詣請三師,受正一盟威籙,稱太上正一盟威弟子、赤天三五步剛元命真人,始可為人作章醮,同時需受正一法文經一百二十卷等。
自正一籙後,復受金剛洞神籙,參究洞神十二部經,稱太上洞神法師。
再受太上高玄籙,參究道德經、西升經等,受道德律五百條、道德戒一百八十三科,稱太上紫虛高玄弟子、高玄法師、遊玄先生;再受太上升玄籙,參究明真科三卷、升玄誓戒三百條等,稱太上靈寶升玄內教弟子、升玄真一法師;再受中盟籙九卷,參究洞玄十二部經,稱太上靈寶洞玄弟子、無上洞玄法師;再受三洞寶籙二十四卷、三洞經教等,稱三洞法師、東岳青帝真人升玄先生;最後參上清法,稱上清大洞三景弟子、無上三洞法師、東岳真人、道德先生。至此,受道功行圓滿。
此外,不列入七等品階,而為新出道派的,還有居山道士,稱三昧法師的洞淵道士、稱上清北帝太玄弟子的北帝派道士。女道士的品階,與男道士相應,但稱謂不同,如對應於太上洞神法師,稱太上洞神女弟子、洞靈元妃等。
授籙也有規範化的儀式,與傳戒大體相似。唐道士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卷下,曾載述景云二年 (七一一)金仙、玉真二公主從太清觀主史崇玄受籙的儀式,當時張萬福為臨壇大德證法三師之一,對這場豪華的授籙儀式,記述詳備。
唐末杜光庭集太上正一閱籙儀,敘述受正一籙的一般儀式。據其說,凡受正一籙,常以甲子、庚申、本命、三元、三會、五臘、八節、晦朔等日,清齋入靖,以卬酉時焚香,備辦酒果。先展法籙於儿案上。澡浴更衣後,入戶上香,其次則持入戶咒、上洞案香、 稱法位等, 各有儀序。
一九九一年農曆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初二日,正一派道士曾在江西貴溪嗣漢天師府舉行一次授籙儀式 (張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