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

 

道教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同時也強調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先。」為行道濟世的指導原則, 「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襟懷; 「儉」是要人清心不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不可暴殄天物,浮華柔順,為而不有, 成而不恃, 如榮守辱, 如止不殆。人能慈愛,即可利爭不奪,世間即無紛爭,自然可以利物濟世,福國利民。基本上要求,因此道教規定教徒必須「存天理、祛獸性、返人性、守靜篤、致虛極。」而以「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自然順化而臻天人合一」為基本教義,遵天即是順符自然保存天理,法祖就是宏揚祖德返始報本,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萬物生存的空間和所需之物質條件,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扶持萬物和人類繼續生存和發展,因此天地是生之本;*君師領袖,是領導、教化,推動進步的樞鈕, 是發展生存的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人類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祖宗是類之本,為了報此三本,道教徒家中,必須設置神龕和祖先牌位,二者缺一不可,拜神而同時祀祖是道教最大特性,不但充份顯現了道教徒崇德報本之精神,同時也為中華文化之優良傳統。
依據道教教義,道教還有以下之特性:
1、道教為唯一講「氣」的宗教,自元始祖炁以一炁化三,萬物生成以後,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內煉就煉氣,古之道士因此亦稱煉氣士,修道之士須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過程完成精氣神三者合一, 與道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以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目的,而做到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的五極要求,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道教徒的生命觀,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之積極觀念,而產生了導引、按摩、辟穀、吐納、服氣、結丹等等激發自然潛能的長生內煉靈修法,但煉氣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積聚還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規定也十分之嚴格。
2、道教確認「萬物有靈」,亦即一切事物各有主宰,皆與世人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世人必須謹言慎行時時崇敬的,國人普遍存有「天地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基因於這種認知。
3、道教講究飄逸自由,世間就是洞天福地。凡屬宗教,都是尋求解決人生未可知的問題,引導眾生去惡歸善,為未來的生命找一個去處。道教則是要在現實的世界上,建立一個極大而沒有罪惡、沒有災害、公平、和諧的樂園,人人皆可在虛靜自由之樂土上,依道教之理念,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生活,長生久視與天同壽,一同追求永恆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並不完全在天上,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過程中,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在一起,一同當神仙,而且要道者「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製造階級。
4、感應和承負,感應即是人為善為惡,只要一有念頭,上天立即知道,並不是等你有了行為,才逃不過上天的法眼,而是有感即應,俗諺:「為人不做虧心事,未曾舉意神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亦即導因於道教感應承負的道理, 任何宗教的信教徒所追求的,無非是現世的安慰和未來的果報,人生在世的一切功過善惡,身後的福禍報應,都由子孫承負其禍福。民間普遍的流傳:「善有善報,不是不報,祖有餘殃,殃盡必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祖有餘德,德盡必報。」「留德不留財」的俗諺,就是詮釋道教承負的教義。
 宗教是社會的公器,其最大功能是在滌化人性以安定社會,主導文化以保全民族;因此必須依循教義而制訂德目以化育信眾。道教規納各種教義而要求信眾遵行,則以「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及抱朴子所訂之「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以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作為日常的生活規範。教徒則以:
(一) 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
(二) 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宏揚祖德以保全國族。
(三) 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仰體天心以利物濟世。
(四) 續神之德--強化組織,旨在團結教眾,發揮力量以福利蒼生。
為推展教務之四大目標,讓世人都能沐浴於道的恩德之下。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