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上清派是怎樣形成的?

 

茅山在今江蘇南部,古稱句曲山。其地西接金陵,東望太湖, 山形曲折,洞墟天成, 自古號稱「養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也。」相傳西漢時咸陽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渡江來此修道成仙,乘白鶴飛去。當地百姓因立廟供奉茅君,改山名為茅山。漢末左慈來到江東,曾入山尋仙,據說遇三茅真君授以神芝,從此茅山遂成為江東道教的名山勝地。
東晉時, 茅山附近的丹陽、 晉陵等郡縣,居住著一些著名的地方士族,如丹陽句容縣的葛氏(葛洪家族)、許 氏(許邁家族)、 秣陵縣陶氏(陶弘景家族)、晉陵郡鮑氏(靖家家族)、華氏(華僑家族)等等。這些家族彼此世代通婚,並且都信奉道教。其中許邁家族的道法,主要傳自天師道女祭酒魏夫人。魏夫人名華存,山東任城人。她是西晉司徒魏舒之女,早年志慕仙道,常服藥行氣。長大後嫁給南陽劉幼彥,生有二子。但因心期幽靈,二子稍長,便與丈夫分居,齋於別寢。據說某夜忽有神仙王褒及諸真人降臨其室,以上清真經授之,從此便一心修習道術。西晉末,魏夫人因避中原戰亂而渡江南下,卒於東晉咸和九年(三三四)道書中說她成仙上天,被授以「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之職,主管下界奉道應仙之人。魏夫人弟子楊羲,本為吳郡人,後來到句容。他與許謐(許邁之弟)和許翽父子交好,被許氏推薦為琅琊王司徒公舍人。他們三人都信奉道教,因此便合夥造作道教經典。東晉興寧二年(三六四年),楊羲託稱魏夫人及眾仙真下降,傳授上清真經,告知修道訣。由楊羲先用隸書寫出,然後傳給二許父子另行抄寫。他們抄寫經文的地點,就在茅山上的許氏別墅。到了東晉未年,楊羲、二許均已先後去世。許翽之子許黃民為躲避戰亂,攜帶經文至浙江剡縣。從此上清真經開始在社會上廣為傳播,江東許多道士都曾參與傳抄經典,在抄寫中又多有偽造增益,使經書增至一百多卷。這些經書後來由南朝道士陸修靜、陶弘景等人搜集整理,現在大多還保存有道藏中。
上清具經的問世與傳播,在道教中形成一個新的派別,即上清派。該派信奉元始天王(後改稱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神靈,以魏夫人或楊羲為開派祖師,主要傳習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等經典。在修行方術上特別重視誦經、思神、 服氣、 咽液等, 也兼習金錚、 符咒等方術,但反對天師道的房中術。
上清派雖由楊、 許首創,但教派的奠基光大者,卻是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陶弘景。陶弘景(四五六~五三六),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出身江南士族家庭,年青時曾出任南齊諸王侍讀,管理王室文書事務。由於官場排擠,直至三十六歲時才只做到「奉朝請」(六品文官)的職位。因宦途不得志,心情怏怏,乃於永明十年(四九二)辭官隱退,居住茅山修道四十餘年,自號為「華陽隱居」。由於他學識淵博,著述甚多,齊梁兩朝公卿士大夫皆尊敬他,紛紛從之學道。梁武帝蕭衍早年曾與陶有過交遊,當蕭衍起兵討伐南齊東昏侯時,陶弘景派弟子奉表擁戴。後來蕭衍禪代南齊稱帝,陶又幫助蕭衍選定「梁」字為國號。因此梁武帝即位後對陶恩禮優待,書問不絕。天監年間,武帝多次派人贈送黃金、朱砂等物,供陶煉丹使用,又在茅山為之建立道館和太清玄壇。梁武晚年改信佛教, 但對陶的寵信卻一直不衰。史書稱「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 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山中宰相。」陶弘景早年仕途坎柯,後半生歸隱山林,卻成了朝野聞名的「山中宰相」。這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外,也與其在學術文化上的卓越貢獻有關。 他是南朝道教著名學者,上清派宗師。早年曾師事孫遊岳學道,廣泛搜集清經典。及至歸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編寫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等著作。這些著作詳細記述了東晉以來上清經出世和傳播的經過,上清派的各種修煉養生方術祕訣,是有關上清派歷史和思想教義的重要文獻。他又撰寫真靈位業圖一書,將道教信奉的眾多神靈排定座次,編成圖譜,使道教的信仰體系更加完備。陶弘景在茅山數十年中,率領弟子修造道館,開辟山林,招聚徒眾,據稱其弟子多達三千餘人。由於他的苦心經營,使茅山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自陶弘景之後, 上清派廣泛傳播於江南,後來又傳至北方各地,但始終以茅山為其中心。所以上清派亦稱為茅山宗。
茅山上清派是途教重派別。隋唐時期,上清派為道教第一大宗派。茅山宗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受到最高統治者的尊崇,召請問道,賞賜封號錢物,修造宮觀道館。宋元時期,茅山與龍虎山天師道、閣皂山靈寶派合稱為江南道教「三山符籙」。茅山宮觀最盛時多達二百五十餘處,屋宇五千多間。信奉道教的當地百姓每年春天上茅山進香,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