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道教具有廣泛的民間性?

 

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宗教?
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它曾在歷史的長河中,進入上層社會,被官府所承認,成為中國的正統宗教,但在它發生、發展、成熟、衰落的過程中,從未脫離其廣泛的民間性。故魯迅先生稱「中國根在道教」。
道教起源於民間,是華夏民族原始宗教的當然繼承者,所以說它的歷史源源流長。早在戰國時代,原始道教便已開始孕育發展了。當時,燕齊等國出現了隱居山林,或遊說於民間乃至上層人士中間的神仙方士。他們從事個人修煉,兜售招鬼通神奇術,期許人們服食丹藥可求長生不老等等,其人數已不在少數,並收徒祕授,傳宗接代。這些方士的活動,已引起諸侯和士大夫的注意,如齊威王、宣王即頗有此好。正是這些神仙方士,成了醞釀催化最初的道教經典教義的產婆。秦漢時期,黃老道和神仙方士十分活躍,道教形跡更為顯著。秦始皇「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 方士欲煉以求奇藥。」為了尋找不死靈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到海上仙山搜求,有去無回。漢初, 黃老道大行,成為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與此同時,崇奉黃老,神化黃帝、老子的神話傳說開始流行。在社會上,神仙方士,更所在多有。黃老道與神仙方士相結合,以至到了西漢後期,崇道文人甘忠可則杜撰編造出天官歷包元太平經這最初的道教經書,開啟了民間道教的新階段。甘忠可、夏賀良等以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為教義,傳教收徒,意在干政。他們曾兩次上書漢成帝和哀帝,並勸誘哀帝聽信改元,前後歷時達十數年之久,信徒也不在少數,理應看作一次道創教活動。東漢時,有記載的民間道教派別甚夥。早在光武帝年間,就有史稱「妖巫」的三次造反事件。「卷人維汜,妖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建武十七年(四一),遂共聚會徒黨,攻沒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岳大師』」。「先遣官兵數千人討之,反被起義軍所敗。」於是「使(馬)援發諸郡兵,合萬餘人,擊破廣等,斬之。」又,建武十九年(四三),「妖巫維汜弟子軍臣、傅鎮等,復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稱將軍。」此後,從安帝到桓帝, 共發生「妖巫」起義竟達四十四起之多。東漢武年, 漢靈帝時則釀成所謂「妖賊四起」的局面。而史書所稱之「妖賊」即道教派別的污稱。典略云:「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 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是民間巫術與黃老崇拜相結合的產物。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用跪拜首過, 符水咒語治病, 民眾爭相信從,趨之若騖。十餘年間徒眾達數十萬, 遍及青、 徐、 幽、 冀、 荊、 揚、兗、豫八州。於是,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發動了黃巾大起義。最後, 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但五斗米道 (天師道) 卻從巴蜀漢中向四面八方蔓延,傳遍了全國。儘管如此,道教仍未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承認,繼續處於民間狀態。以至被迫造反的農民往往稱名道教,冒稱李弘發動起義。故南朝劉勰指出:道教「事合教義、儀式、教階等方面,經過寇謙之、陸修靜和陶弘景等的改造製作,撰寫新的經書、科儀後,才逐漸完善系統化。道教隨之進入上層社會,成為正統宗教。儘管如此,道教支脈依然在民間蔓延滋長,祕密流傳,甚至借此舉行暴動,如以李弘為教主的民間造反事件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孫恩、虛循領導的起義者也信奉道教。
從正統道教創立到唐宋時期,道教鼎盛一時。由於這時的道教已從民間演變為官方的正統道教,道教民間性的原點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是,仍可發現存在相當普遍的民間化的事實。道教教義主張清淨無為,避世幽居,因此只有少數上層道士才依委於封建政權門下,爭當帝王師。如寇謙之、趙歸真、林靈素之類,而絕大多數的道士則以相對獨立的教團或宮觀為據點,從事誦經、修持、煉養等宗教活動。至於下層道士,他們則參與一般民眾生活、請神、驅鬼,幫助民眾解決生死病死的「難題」。由於道教是由多種教派組成,雖然統稱道教, 但卻都各自有相對獨立性。各地道士皆根據自己的本派,傳承教義戒規,與一方民眾相結合,從事獨立的活動,帶有很大的民間性。
唐中葉以後,因服食外丹造成中毒致死的事例屢有發生,所以道士中主張服食外丹,以求長生之風逐漸有所收斂,而修煉內丹之風則大為上升。修煉內丹的道士們遠避塵囂, 排慮入淨, 講究師傳祕授,個人修持,極具民間色彩。此時,以漢鍾離、呂洞賓為代表的金丹派大行其道,活躍在士子民眾中間。初時雖被正統道教排斥,最終還是成為了道教的主流。這一時期, 社會動蕩不安,朝代更替頻繁,許多儒士見仕途渺茫,紛紛歸隱山林,加入道教,遂使道教教義發生改變,得道成仙思想急劇膨脹,八仙信仰隨之誕生。這八位神仙有男有女,出身不同,得道途徑各異,面孔有別,但都一改過去那種莊嚴肅穆,令人敬而遠之的神明面孔,而變得十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平時混跡人間,危難時扶危救難,顯示出道教更進一步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隨著北宋的覆亡,道教發展再次顯現出紛繁複雜的局面。在北方金統治下,曾被宋徽宗崇奉為無尚至高地位的正統道教,已無人問津,卻在民間興起了全真、大道、太一和混元等新道教。數十年間,全真道等教派流傳在社會底層,活動於民間,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信奉。直到一二一九年,當時全真道的首領丘處機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召見,封為「大宗師」,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全真道才從民間道派躍升為正統道教。元代中葉以後,道教在與佛教爭寵中驟然失勢,除部分大的宮觀以外,信仰不移,再次走向世俗化和民間化。
明清時代,社會發生了急劇轉折,封建制度已經無可挽回地沒落了。「末運法弱魔強」,正統道教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民間察教運動的狂潮。明代成化、正德年間以羅教的創立為轉機,民間教派蜂起林立,至明末僅有的大教派,如黃天教、三一教、弘陽教、西大乘教、東大乘教、龍天教、圓頓教,收元教等等,就有數十種之多。到了清代,統治者視民間宗教為社會動亂成源,採取嚴厲鎮壓的政策。然而,民間教派不僅未因此銷聲匿跡,卻反而更以蓬勃的氣勢向前發展, 崛起了八卦教、雞足山大乘教、青蓮教等新教派,為社會下層廣泛的民間宗教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使清朝政府防不勝防。
道教衰落了,這僅僅指的是作為正統道教的衰落。道教的影響不僅沒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民間宗教世界重新迸發出來。當然,民間宗教各教派無不主張三教合一,但是道教對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影響是最大的。其中對黃天教、三一教、弘陽教、圓頓教、八卦教、一炷香教、金丹教等教派的影響尤為突出。修煉內丹,成為這些教門宗教活動的重要內容。大批寶卷以講解宣揚這方面內容為宗旨,從明中葉以迄近代,歷久不衰。
道教的民間性在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大發展中,得到了生動具體的體現。       (韓秉方)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