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修道即修心」?

 

「修道即修心」或「修心即修道」,是唐代道教由「重玄」發展出來的一種心性學說。大約成書於唐初的內觀經,甚談斯旨,其次如定觀經、大道論,也都有所論述。如大道論說:道外無心,心外無道,即心即道也。其情、識、智、意、知亦然。芟悟道之心,剪認道之識,祛證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薙了道之意, 則忘知、 忘意、忘智、忘識、忘心,則自無求道、趣道、學道、斯得道矣。此則除修者執蹤跡也。是真得道,是真得一。若執道執一,去道遠矣。若忘道忘一,得道得一矣。
修習者若能芟除對道或者對玅本之蹤跡的執著,便是「遊仞至極之重玄」,換言之,重玄是內心對道的最終超越,所以修心、發明內在心性是修道的根本。或者是直截了當地說,修道即是修心,此外無別事。如內觀經說:「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又說:「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教修道也。」(雲笈七簽卷十七)如何修心呢?內觀經主張內觀己身以澄靜其心,定觀經主張由定生慧,慧而不用即能養心正性。大道論則分析說,習道者對於道有兩種病,一種是「不知空性」或知空知而滯於空性,一種是知空性而不修空性,前者執滯空有,後者知與行不能合一。要斷此二病以修心性,又須知心有十迷。去十迷心方能「悟心」,然後修心、證心。這十迷是:
一、迷事心。「於一切有為之搗,若善若惡,俱不能分別了達,而生顛倒滯惑之心,為無智慧,用性而揀擇取捨,致有輪回生死,不到真源。」
二、迷理心。「於虛極玅體自然實性上,無所聞見悟修證了等。」
三、迷教心。不遇真師智友,不知從諸教法中「求出離之心」,不解理教關係,不明「聖人行不言之教」之義。
四、迷境心。一為迷於「大道玅本自然之體性」的真境,隔斷真源,二為迷於煩惱六根等。
五、迷氣心。「人稟中和之氣,其氣有清有濁」,人若迷於「元和正性而不能養神愛氣」,即是迷氣心,所以要「煉形為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從而得證「仙果」。
六、迷身心。不知「至心之虛而和氣歸」,不達虛其身為養身之法。
七、迷神心。「眾生身內神識精靈,不能煉神合道而登聖果。」
八、迷仙心。即不修仙行。
九、迷真心。即不修真人之行。
十、迷聖心。即不修聖行。
斷此十迷,然後能無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淨心、虛心,「明此七者,可與言道,可與言修心矣。」
三論元旨的修心說基本上與大道論一致,但沒有大道論繁瑣。三論元旨以內觀收心為說,以為「攝心住一」可以養神,「吐納元和」可以養氣,「融神育氣」則為長生之法。其收心說頗有宗承於坐忘論,如說:
夫亂心多,故方今守一,然所修者,須要旨歸。契理則至玅可通,失所則勞而徼矣。虛妄之法。安然而坐, 都遣外景, 內靜觀心, 澄彼紛葩,歸乎寂泊。心想剛躁浮遊,攝而不住者,即須放心,遠觀四極之境。……令心想,想極方始收歸,亦須從頂至足,觀身虛假,盡是無常。如斯內外觀之,自然調伏,融而照一,便亦安然,如於一中。
因為心素來浮遊於外景,所以不可急切間捉持禁制,「若捉心太急,急則傷心。」放心時要適當鬆弛,但不可放心太寬,「放心太寬,寬則失理。」要言之,「夫於放心之時,勿令心斷; 泯心之際,勿覺心著。」修心在有意無意之間,必不可以灰滅為目的。在如何修心的問題上,重玄學者與作教修持不同,如三論元旨說:「夫攝心住一名為安定,灰心忘一名為滅定。……灰心滅智而坐虛妄者,寂滅法也; 融神育氣而坐兼忘者,長生法也。」又說:夫玅藥可以養和,坐忘而能照性。養和而形不死。達性而妄不生。然不死不生則形變通神羽化真仙之道也。……夫精思坐忘、通神悟性,此則修神之法也。導引形軀、吐納元和者,此則修身之法也。然修神而不修氣者,滅度之法也。修氣而不修神者,延年之法也。神氣兼而通修者,學仙之法也。
神氣兼修亦即性命雙修,欲便是內丹修煉的基本理論要求,重玄學的精神修養也便以心性修養說融通到唐宋內丹道的流變中。       (張裕)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