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易學與道教的關係如何?
宋代新易學是從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的出現而開始的。
中國古人研究學問,喜歡刨根問底。比如研究周易,就要問八卦從哪裏來的。
漢代人重視事物的現象。天人感應學說要求人們要經常而認真地觀察天上、地上的異常現象。
所以他們相信八卦是聖人伏羲仰觀俯察得來的。假若果真如此,那麼觀察了以後如何畫?就要憑聖人自己。 而畫完以後如何排定它們的方位、順序,其主觀成份就更多。比如所說的文王八卦方位,實際是戰國時代五行家的思想。這個方位東震西兌南離北坎,基本根據是他們代表著木金火水,而木金火水的方位正是東西南北。在這裏,乾坤雖主卦,不得不屈居偏方,不得進入正位。
漢人接受了陰陽五行說,對這些也原封未動。只是在排卦氣說時,把周易卦序作了變動。漢代人重象,所以沿襲仰觀俯察畫八卦說。宋代人接受了長期以來的天道自然思想,認為八卦必有一依自然的道理推衍出來的過程。於是他們抓住易傳中的大衍之數大作文章。其肇始者是宋仁宗年代劉牧。
劉牧作了易數鉤隱圖,其序言中說,以往的人們,解釋周易的道理非常出色,但對易數研究卻非常不夠,其實,數是卦象的本源。推廣到天地萬物,數乃是現象的本原,現象乃是萬物的本源。
宋代後來的象數派學者,在數是世界本原因而也是卦象本原問題上,大都同意劉牧的意見。
易傳說,天數五個:一、三、五、七、九,地數五個:二、四、六、八、十。還說大衍之數五十,依法推衍,即可畫出八卦。
那麼,數從何來?數如果僅是數,而無神聖根據,則一部周易就失去了神聖性。這時,劉牧想到了河圖、洛書。
宋代出世的河圖洛書,是一些黑白點,人們一般認為它和漢代的太一神行九宮圖有關。其實宋代人用不著往漢代追溯,他們繼承唐代的祀禮,也祀太一神。太一神是人?還是星座? 古代國家的正式祭祀一般否認神人同形說,所以認為太一神是星座,這是根據司馬遷的天官書。太一神是一位?還是數位?宋代有人認為九位的,有人認為五位的,也有人認為十位的。這就需要在祭壇上設數個位置,並用數字標明每年所行的位次。如果再畫上星座「則星只能用點來表非。這是古代星圖的一般規則。這種現實的東西啟發了劉牧。劉牧大約據此畫出了河圖、洛書。當時太一神的地位幾乎和上帝一樣,以此為河圖模特兒,自然非常神聖。
劉牧死後,他的弟子將劉牧著作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表彰。當時還有個叫阮逸的,厭惡劉牧,於是自己偽託北魏朝的關朗,也造了一個河圖洛書,以河圖為五十五點,洛書為四十五點。形狀與劉牧相同,只是點數相反。後來朱震等人讚同劉牧。邵雍、蔡元定、朱熹等人讚同阮逸的圖。由於朱熹的威望,阮逸的圖就成了河圖、洛書的標準。八卦的根據找到了,八卦的順序呢?
宋初的李溉據說是陳摶再傳弟子,仍相信漢代卦氣說中的卦序排列。但這個卦序也須按天道自然原則加以改造。其改造是由邵雍完成的。
邵雍要仿照卦氣圖的形式,重新安排卦序,然後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模式,不僅說明一年內的天道人事,而且說明整個歷史。然而要重新安排卦氣順序,必須重新調正八卦順序。
根據什麼進行調整呢?仍然是宋人信奉的原則:「自然之理」。
邵雍抓住易傳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話,讓太極先生出一陰一陽,陰陽再各生出一陰一陽,就成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然後每一象再各生一陰一陽,就成八卦。
八卦之中,使乾居南方正位,坤居北方正位,其他卦依次排列,就是一個先天八卦方位圖。讀者若有興趣,自己可以畫一畫。
八卦之上,再一陰一陽相生下去,最後就得出所謂伏羲先天圓圖。依此圓圖,挑出八卦方位中分居東西南北的離坎乾坤四卦,其餘的就是所謂先天卦氣圖。
在邵雍看來,這樣形成的卦序是自然而然、不假安排,因而是最合理的。
河圖、洛書和先天圖造出來以後,關於它們的著作權,曾發生過長期爭論。主要的說法是:它們來自陳摶。不過他們說劉牧、阮逸都來自陳摶,李渴、邵雍也都來自陳摶,但是,為什麼上述諸人造出的東西恰恰相反對呢?這個矛盾沒法解釋。還有說先天圖來自參同契,因為參同契講煉丹,說過乾坤為鼎器和「坎離匡廓」的話。但據這些話為平麼就要分別把它們安排於南北西東,為什麼不安排到北南東西呢?這裏是人們把一種相似關係當作了淵源關係。
關於著作權爭論的實質,是要把河圖、洛書、先天圖說成是道教的發明,是儒家偷了道教的東西。其實陳摶本來也是儒生,對周易很有研究。即使來自陳摶,也是陳摶把這樣一種易學帶進了道教。至於參同契講易,本於漢儒,所以歸根究底,這樣的易學還是儒家的東西。
宋代開始,道教內丹學興盛起來。內丹學用參同契作理論。由參同契想到周易,講周易就必講河圖、洛書,講先天、後天圖。研究這些學問,就成了道士們的熱門話題。而這些圖,也被道教畫在自己的法器、法衣上,道觀的殿堂上。周易和道教不僅結緣,甚至不可分了。不少道士也認真研究易學,並有相應的專著。宋代以前,這樣的情況是沒有的。
(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