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是怎麼回事?

 

性命雙修是道教的一個養生功法,它強調的不是一個單純壽命的問題,而是整個人生修養方法。道教徒憑借這個方法報努力,去鍛煉,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養境界。道教認為延年益壽只是修行的手段,不是目的,同時也只是養生的一部分,因此稱為「命功」。而精神的解脫、思想的自由、心性修養、道德修養、人格修養才是人生最高境界,修煉的真諦,所以稱為「性功」。這兩種修煉方法在早期道教和南北朝隋唐之際均是相行互補的,金元之際全真教興起,後分為南北二宗,出現了偏重修命或偏重修性的派別,因此,性命雙修學又被道教徒重新提倡開來。
講求人性的修煉,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很早。大學講修齊治平,以正心誠意作為人生的起點。孟子講求放心,不失赤子之心,不失人的本心。易經告誡人們洗心退藏。莊子宣揚清靜無為。歷來儒家主張復性,盡性,率性,佛教主張明心見性,立地成佛,都是強調心性修養,但他們往往忽視了身體形態的鍛煉。只有道教養生學提倡心、形雙修,希望通過生命鍛煉以延長壽命,達到精神境界的最高峰。或命雙修也只是從身體鍛煉入手,完成心性聖功,兩者互相關連,互相影響。正如丹道派中人常說: 「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又如壺子更說:「千聖萬語唯煉性,離了心性道不成。」
道教心性修煉是以古代老子、莊子哲學體系作為思想基礎,基於對人與社會的關係、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等的認識,使它形成了「靜」、「定」、「忘」、「慧」的修煉核心。這種修煉方法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除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對名位的奢望,即「去物欲,簡塵事」。莊子.達生篇說得好:「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這一切身外之物,皆是「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所以道教一再強調修道立身之人重要的是斷簡事物,「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 識事之有當,不任事之非當。任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弊於形神」(坐忘論)。外界事物的存在,剌激人體的感官,產生各種各樣的欲望。
人的眼、耳、舌、鼻感覺思維是接受外界信息最靈敏的部位。因此,道教認為必須「塞其兌,閉其門」,而且要時時刻刻,「終身不勤」。塞之則我心不動,閉之則萬物不入,思想的火花熄滅了,見素抱樸,達到保守本真的自返目的。這正是道教心性修煉中「收心習靜」的過程。在「收心」的過程中, 還要做到「虛心」、「安心」,心不受納外物,也不分心於外界,這是對內、對外的兩種不同作用的修煉。對內, 心能產生大智慧, 產生分判能力; 對外,心能把「煩邪亂想, 隨覺則除」, 發揮有如利劍斬草的作用,達到「心不著物,又得不動」的「靜定」,達到處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的精神修煉最高境界。
道教命功的修煉,則屬於動功的範圍,所謂外練形體筋、骨、皮。在這一方面法術頗多, 通常以導引按摩、 呼吸吐納、推拿屈伸、行氣服食、拳棒功法為主。           (吳受琚)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