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返樸歸真」?

 

道士喜樸素,不尚華,這是返樸歸真的教義在他們身上的具體體現。道教吸收先秦道家關於樸的品性修養及關於真的形而上學思辯,發展為心性及生命復返始初的學說。
所謂樸,與器相對,老子說「樸散則為器」,指事物原始未化狀態。言之於品性修養,則指誠篤厚實,無文飾做作之態。老子第十五章說古之善為士者,其容貌形象「敦若樸,混若濁,曠若谷」。晉道士葛洪自號抱樸子,即取虛飾美之意。樸,「無名之樸」,在老子書中又指道,在這個意義上,樸即是真,是真常之道的本來狀貌。文子卷八: 「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
道教的品性修養謂之「修道」,即與道的品德一致,道的品德是樸素無偽的,所以修道者要須守樸全真,這是道教「人道」的根本,文子卷二說: 「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虧其身。」西升經.經象章說: 「道變示非常,欲使歸其真。」
道教煉養的根本原則,是性命雙修,性命雙修的主要目的即返樸歸真。一、關於修性。道教認為,性與情是相矛盾的,人的本性,純樸篤厚,無欺誑利己。情是與欲念聯繫在一起的,外物引誘生出各種各樣的欲望,使人寄情於物,而生取捨、好惡、美醜諸心態。人在獵取外物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滿足情的需要的同時,就不斷地為外物所制。以我「盜」外物公益己始,以外物「盜」我心、最終徹底喪失自我終。譚峭化書舉例說: 這就正如稚子追逐作弄影子,反為影子所控御,事物總是相互制約的,在人改造外物以為我用的同時,我就被外物改造了,大而言之,「化家者不知為家所化,化國者不知為國所化,化天下者不知為天下所化。」(化書.稚子) 人不斷地被對象所化,所改造,所以愈益不知自我本來心性如何。既然迷失了自己的真實本性,那麼一切取捨、好惡都是虛妄的,所以以情物滿足欲望只能是虛假的。道教既要長生久視,又要心神虛靜,忘物忘我,長生久視是修命,心神虛融是養性。吳筠玄綱論.性情章說: 「體和神清,虛夷忘身,乃合至精,此所謂返我之宗,復與道同。與道同則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而況於人乎?」如能復返自我真 純本性,那麼自我就從外物的攖縛困惑中解脫出來,自我的品格是獨立的,萬化流轉不能改變牽引我,則我豈非長生久視、自由自在神仙? 可見,修性與修命密切相關。二、關於修命。道教認為,人自一氣所化生,氣本虛明合道,道獨立於萬化遷流之外,是超越時空的。一氣既已化生為人,若不知行復返之道,則與物流轉,是為生死之徒, 所以要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長生丹道的要義,無逾歸返二字, 「樸」和「真」是返歸的目標。如何返歸, 則是所謂「術」的問題, 術乃具體方法,所以有千家百派,但其要義均不外乎逆返生化途徑。內丹所謂「順以生人,逆以還丹」云者,就是以原始未化的真樸狀態為煉養的終極目標。
從性命雙修的意義上講返樸歸真,可以說是道教徒個人的事,道教還要以其道教化芸芸眾生,要無量度人,所以,所謂返樸歸真還有社會道德論方面的意義。從社會道德的意義上講返樸歸真,來源於老子,老子是世俗所謂道德的懷疑論者,他懷礙與器物滋彰相應的世俗道德是否在進步,因為器物誘動人心,誘發了人們的欲望,器物的發展又與人的智慮機心互為張本,當人們必須運用智慮機心去滿足不斷膨脹的欲望時,原始道德的和諧便遭到破壞,於是人們要制訂出各種倫理法規如禮義等,去相互約束。這些倫理法規無疑是違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它們產生於符合人自然本性的原始道德大遭破壞之後,而且本身就是智慮機心的產物,它們完全可能被別的智慮機心者利用來竊國竊權,從而將社會引入更混亂的深淵。所以各種倫理法規根本不能拯救日益墮落的社會道德,只有提倡自然之道,讓人心人性復歸於純樸,才能使原始的道德和諧再次回到人間。為了達到這樣的返樸歸真,老子要求君王們無為無事,不為一己私欲興兵交爭; 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因不相知而不相貪婪; 要求「復結繩而用之」,滿足於結繩計數,棄絕一切智慮機心。從這種社會道德論的意義上講返樸歸真,既是老子的思想理論,也是道教的思想理論,歷史上許多關心道德建設的道教學者,都有大體相同的議論,他們主張以道家的道德為治世之本,以儒家的仁義等為輔助。在回答帝王問道時,他們往往答以清心寡欲,不攻治異端; 清靜無為,任民純樸等等。這些都是返樸歸真的義理在他們身上的表現。甚至,在許多道觀中都能見到抱元洞府、歸真福地等橫額,這些則是返樸歸真義理被道士們鏤之金石的遺跡。 (張裕)
 
 
 

世界弘道 WORLD HONG DAO 版權所有© 2001~2014 ez-d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電話: 02-26340702 ∣傳真: 02-26340834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1樓